“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1995年国庆,在美国洛杉矶的街头,上万华人自发参加升旗仪式。 巨大的“中国万岁”横幅在天上飘着,五星红旗迎风升起,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的策划人却不是中国人,而是来自印尼、父母分别是荷兰和印尼人的熊德龙。 事实上,熊德龙早在多年前已经默默为中国忙碌。 他在美国买下《国际日报》,还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合作,让中国的新闻和故事传到世界各地,在海外传播中国声音。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对熊德龙来说,付出不只是嘴上的承诺。他把多年的积蓄和心血投向了中国的教育和社会事业。 从1979年起,他持续向中国捐款,许多钱都用在了他养父母家乡广东梅州。比如嘉应学院那栋德龙会堂,是他亲自捐资修建的。他还资助修桥修路,帮着改善家乡的医疗条件。 许多穷苦孩子因为他的帮助进入教室,山村学校一间间盖了起来。对于老师,他也没有忽视,特别设奖教金,每年拿钱奖励家乡的好老师,让他们安心教书。 熊德龙做这些事情,从不张扬。每次有人问起他时,他总提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其实,他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刚生下来就被父母丢在孤儿院门口,连故乡的名字都没学会。直到两年后,一对广东客家夫妇在异国他乡收养了他。 他们靠经营小面馆过活,家里穷得叮当响,却仍旧咬牙供他读书,还教他讲中文、了解家乡的故事。这份养育之恩和文化的熏陶,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很小的时候,熊德龙就在面馆帮忙,晚上埋头学中文再加班做作业。因为和同龄人长得不一样,他经常被同学欺负。可养母每次都坚定地站在他身边,把他护得好好的。 不幸的是,家里的生意后来垮了,他没能继续读书,只能早早出去打工、创业。刚有起色又遭火灾,一切归零。 但熊德龙始终没垮,他得到了养父母最大的信任和支持,靠自己重新闯出天地,最终成为国外知名的大企业家。 做到这一切后,熊德龙始终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自己的家在祖居地梅州。 无论身处哪个国家,他都把中国视作精神上的归属。他说,虽然身体里流着不同民族的血,但心一直在中国。 不仅如此,熊德龙还积极联络世界各地侨胞,为中国发声。像在海外升旗、报纸登载中国故事这些事,他都身体力行。 他希望通过努力,让外界真正看到中国的变化和风采,而不是片面的报道或刻板的印象。 熊德龙常被称为“中国心的客家人”,他也的确配得上这个称呼。 他用行动说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并不只靠血缘和籍贯,也同样可以靠信念和选择。这种身份,是文化、乡情、情感和行为共同决定的。 其实,像熊德龙这样的人并不少。比如五十年代有位美国医学博士马海德,他同样不是中国人,却在新中国成立后申请入籍,高举医疗报国的旗帜,跑遍大西北和边疆治病救人。 哪怕在动荡年代被误解成为“外国间谍”,也始终没有离开中国。他们都选择了为这片土地奉献。 这些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爱一个地方,归属一个群体,其实可以是选择,也可以是自发生长出来的一腔情感。 身份和认同感有时候不在于血液流向,而在于你做了什么选择、付出了什么行动。 熊德龙不是中国血统,却为中国奋斗一生,从慈善到教育,从文化到乡亲。 当他在洛杉矶举办升旗仪式,组织海外华人在异国土地上团结一心时,他早已用行动证明,他心中早有一个真正的家。 在这个意义上,谁能说,这样一份归属感不比血统更让人感动?这些无血缘却拥有一颗最真中国心的人,他们的故事理应被记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