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富商王永庆离世,子女在清点遗产的时候,意外发现父亲在瑞士银行有400亿的存款,于是子女们为了得到遗产,争前恐后的前往取钱,结果却被告知,一分钱也不能取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台湾富商王永庆的故事,要从他贫寒的出身说起。 王永庆祖上世代种茶,父亲王长庚一辈子在茶园里操劳。 王永庆15岁就被迫辍学,父亲托人让他去米店当学徒。 这个年轻人不甘心一辈子替人打工,靠着父亲东拼西凑借来的本钱,在嘉义开了家小米店。 开米店的小伙子想了个与众不同的办法。 别人卖米只管称重收钱,他却主动上门帮顾客刷洗米缸,把米里的石子稗子都挑得干干净净。 附近的主妇们很快都爱去小王米店买米。 米店站稳脚跟后,他又开了碾米厂,不到十年时间,就从扛米袋的小伙计变成了包下五十亩地的小地主。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辛苦大半辈子的父亲从茶园里接出来安享晚年。 可好景不长,父亲突然得了肠套叠。 那时王永庆刚把钱投进木材生意,手头并不宽裕。 送父亲去台北看病,医院走廊就成了父子俩的栖身之所。 看着父亲在怀里一天天衰弱,自己却拿不出钱请更好的医生,那种揪心的滋味深深烙在王永庆心上。 父亲的死成了他一生解不开的心结,更让他看清了现实:没钱的穷人,连病都看不起。 发奋图强的王永庆在商海里越闯越猛。 战时木材生意赚得盆满钵满,他又果断转战塑料行业。 虽说被当局当棋子使,接手时连PVC是什么都不知道,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把台塑集团做成了世界塑料行业领头羊。 等他再进军石油、电子行业时,“经营之神”的名号已在台湾家喻户晓。 有了钱的王永庆没忘记当年医院走廊的冰凉滋味。 1976年,他掏钱在台北盖起了“长庚医院”——用的是父亲的名字。 别人开医院为赚钱,他立下规矩:这医院要叫所有百姓都看得起病。 据台塑集团年报记载,当年长庚引进了全台第一台CT扫描仪,病房却比公立医院便宜三成。 老百姓私下都说:王老板这是把他对父亲的愧疚,都化作对百姓的情分了。 2008年汶川大地震,91岁的王永庆默默捐出一亿新台币。 可谁也没想到,这位在商界叱咤半个世纪的老人,几个月后会在美国安详离世,留下惊人数额的遗产。 媒体这才曝光了他复杂的家庭:三房太太,九个子女,还有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私生子”。 最让人头疼的,是他在瑞士银行那400亿新台币存款。 瑞士银行向来以保密严格著称,王永庆生前既没告知密码,也没办理授权手续。 子女们想靠血缘关系取钱,可瑞士2008年颁布的《银行保密法》规定,这类情况必须由开户人本人办理。 他们又去找台湾当局帮忙协商,结果当局开出条件:先交300亿遗产税再谈。 可当时王家账面上根本凑不出这笔钱,更怕交了税仍拿不回存款。这事一拖就是十五年,至今没有下文。 王家子女这些年为争产闹得满城风雨,倒让老百姓看清了豪门背后的难处。 王永庆生前把大部分财产都转给信托基金管理,按月给家人发生活费。 《今周刊》曾经报道过,这笔家族信托每年支出就超十亿,但子女们总觉得父亲藏了金山银山。 其实这位白手起家的老人早在采访中说过: “钱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够用就好。” 他没想到,身后子女们最在意的,恰恰是那句轻描淡写的话。 主要信源:(海峡导报——子女缠斗13年!台湾前首富王永庆528亿遗产争夺战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