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就算是李在明当了总统,韩国也不会真正亲华?这么说吧,李在明说要“缓和对中关系”,但韩国可不是总统说了算的。这不是说李在明个人能力不行,而是整个韩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总统的权力很有限。 韩国总统表面风光,实际权力没想象中大,尤其对外事,处处掣肘。李在明上台后,说要调整对华策略,搞点经济合作啥的,但军队指挥这事儿就是大障碍。 平时总统管军队,可一到战时,美军就接手,这从1953年韩战停战协议就定下来了。美国在韩有2.85万驻军,基地遍地,像平泽的汉弗莱营地啥的,坦克飞机一堆。 总统想拉近对华距离,美方肯定不干,外交上直接施压。国内那些大财阀,三星现代啥的,跟美国企业绑得紧,他们在国会游说,反对中国技术合作。 要是总统硬推对华投资,财阀一撤资,经济就晃荡。民众也纠结,一方面离不开中国市场,出口电子产品啥的赚大钱;另一方面又怕太依赖,街头常有抗议。 美方影响还渗到经济里,美国控着韩国半导体供应链,总统没法随便动。李在明竞选时承诺务实外交,但落实起来只能小打小闹,签点贸易协议而已。 韩国这位置尴尬,夹在中美好大国中间,总统想平衡,难找准点。整个体制决定了,总统个人意愿再强,也没法大幅转向亲华,只能表面缓和,实际还得看美国脸色。这不是李在明能力问题,而是韩国整体处境决定的,摆脱不了美国控制。 李在明就职后,6月4日在国会宣誓,承诺化解危机,搬回青瓦台办公。初期重点修补国内分裂,议会辩论激烈,他得维持秩序。 对外,他强调平衡外交,稳固韩美同盟,同时提对华务实合作。但美中竞争升级,让他压力山大。到7月中旬,还没出大对华举措,更多精力处理戒严令余波,调查前官员啥的。 经济上,他主持会议讨论贸易调整,但财阀代表顾虑多,进展慢。民众反应两极,有人支持福利改革,有人抗议。军事上,美军基地活动照旧,他跟美方沟通,确认合作框架。 未来,他得在国家利益间权衡,韩国难脱离美国轨道,对华关系止步经济浅层。李在明领导下,韩国维持现状,没实现大幅亲华转向,政治环境复杂依旧。 7月,他的支持率超60%,比选举时49%高,但经济政策承诺大胆,实际执行看财阀和美方反应。改善中俄关系提上日程,但美国关税威胁大,半导体出口受影响。 他想恢复和平经济循环,但北韩问题纠缠,外交空间窄。整体看,韩国还是那个小弟,总统换人,框架没变,对华缓和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