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回应访华,谈判进入倒计时,美送上“大礼”,中方没客气。
一个曾经高喊“美国第一”的领导人,最近频频对中国释放友好信号,会不会让中国打开窗户?
就在短短几天里,美国商务部接连对中国“示好”,特朗普本人也难得地在镜头前对中国表现出“谦逊态度”。
这一系列动作让人不禁猜测——难道,中美关系真的要迎来变化?
特朗普的访华计划是不是快要成真了?
7月22日,特朗普在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会谈时首次明确表示,他已经收到了中国的邀请,并打算去中国看看。
他说,自己可能“很快”就会出发,“时间不会太长”。
这句话一出,立刻引发全球关注,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有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可能会利用年底访问亚洲的机会顺便去中国,而不是赶在九三阅兵期间成行。
从时间安排来看,年底的APEC会议显然更合适。
九三阅兵是中方重要的主场活动,国际关注度很高,如果特朗普这时候来,可能会遇到更大的国内压力。
相比之下,年底的外交节奏更轻松,中美双方也有更多时间推进谈判、协调立场,为可能的结果做准备。
目前,中美之间的经贸谈判已经到了关键阶段。
前两轮会谈已经在关税和部分贸易分歧上取得初步进展,下一轮谈判预计将在7月27日于瑞典举行。
中方高层将参加,与美方代表继续就经贸问题深入讨论。
这场谈判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
据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透露,美方希望把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议题纳入讨论范围。
但分析人士认为,中方可能不会太积极回应。
中俄之间战略互信深厚,高层互动频繁,误判的空间很小。
而中伊之间的联系虽然不如中俄紧密,但合作稳定,且涉及中国的能源安全核心利益,美方很难在这方面施加压力。
在谈判开始前,美方也释放了一系列“友好信号”。
7月2日,美国商务部给两家乙烷出口公司发函,取消了之前对华的乙烷出口限制。
几乎同时,美方还解除了三大芯片设计软件出口商对中国的销售限制。
这两项调整被普遍视为“对华示好”的实际行动,堪称24小时内送出的“两份礼物”。
这背后显然有特朗普的推动。
6月29日,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出人意料地“反击”主持人。
当主持人指责中国“入侵美国电信系统”时,特朗普不仅没有附和,反而反问:“你不觉得我们也对他们做了同样的事情吗?”
这句话让人震惊,各国媒体纷纷报道。
特朗普的这番话并非临时起意,更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策略安排。
他清楚,中美关系已经走到一个关键节点,单纯对抗已经无法带来好处。
与其保持强硬,不如主动释放缓和信号,为自己的访华之路铺路。
特朗普想要访华的意图很明显。
几个月前,中方就已经发出正式邀请,但具体时间还没确定。
这显然让特朗普和他的团队很着急。
现在,他主动在多个场合释放善意,甚至改变对华措辞,都是因为他明白,一旦中美关系改善,自己在国际上就能获得更多筹码。
尽管美方表现得非常热情,中方并没有轻易回应。
中国一直坚持务实、理性的外交原则,国家元首级别的访问从来不是“走个过场”就能决定的。
在访华之前,中美双方还需要就多个领域进行深入讨论,如果能达成一致,行程才有可能顺利推进。
即便美方接连送出“礼物”,也不代表中方会全部接受。
在7月23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美方多次退出国际组织,长期拖欠费用,这些行为“不配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他强调,中方一直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呼吁各国以实际行动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拜登依靠传统盟友维持表面风光,而特朗普则选择更为现实的保守策略,在全球舞台上开始收缩。
此时向中国释放善意,既是让步,也是策略,目的是为美国争取喘息空间。
对中国来说,当前局势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我们不拒绝合作,也不怕对抗。
中国的外交坚持互利共赢,不怕外部压力,更不会因为对方急于访问就放弃自己的原则。
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是否能真正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
特朗普想重塑对华形象,不仅要说得漂亮,更要拿出实际行动。
如果想赢得中方信任,就必须用真诚换取回应。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外交从来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场智慧和耐心的较量。
特朗普能不能如愿访华,还要看他有没有准备好在谈判桌上拿出足够的诚意。
中方不缺朋友,也不缺耐心。
真正的合作,永远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