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轮谈判?美不许中国做一件事,话音刚落,中方给美上了一课。中美第三轮关税谈判即将开始,美国又开始整幺蛾子。先是特朗普突然发表声明,说“中美谈判已进入收尾阶段”,双方“接近达成协议”;但另一边的美国财长贝森特则称,谈判将讨论延长24%关税的暂缓期。 美国高层近日关于贸易谈判的表态矛盾丛生:特朗普高调宣称“接近达成协议”,而财长贝森特却聚焦于延长24%关税的暂缓期。这种自相矛盾的信号,像是一场精心编排却节奏错乱的舞蹈,暴露出美国在贸易政策上的深层分歧与战略焦虑。 更令人警惕的是,美方此次谈判竟提出禁止中国购买俄罗斯与伊朗石油的越界要求。这一举动源于特朗普对俄罗斯石油即将实施的“二级制裁”威胁,亦延续了美国对伊朗石油出口的一贯打压。其本质,是将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强行塞入贸易谈判的箩筐,试图以能源封锁为杠杆撬动中国在其他领域的让步。 然而,这场博弈并非单纯围绕条款展开,它更像一场美国在三条时间线上同时挣扎的“三线时间战”。第一条线是迫在眉睫的贸易休战期——8月12日,90天的关税休战将到期,若谈判无果,暂停的关税将如断线的重锤落下。第二条线是悬在头顶的俄乌制裁倒计时——50天后,美国对俄石油征收100%关税的威胁将兑现,连带波及购买者。第三条线则是日益逼近的国内政治时钟——大选临近,选票压力如影随形。这三条时间线相互缠绕撕扯,白宫既需避免贸易战升级冲击经济与选情,又要维持对中俄的极限施压姿态,内在张力几乎要将政策撕裂。 面对美方以时间为刃的进逼,中方以“正常贸易”为盾,四两拨千斤化解攻势。外交部明确回应:中俄、中伊能源合作基于国际法和市场原则,不容干涉。这不仅是对美方无理要求的断然回绝,更是对国际经贸基本准则的坚定维护。中方将能源合作定位为纯粹的市场行为,成功剥去了美方试图裹挟的地缘政治外衣,使其制裁逻辑如抽去脊梁般难以自持。这一精准回应,堪称在美方精心编织的时间罗网中开辟了一条通途。 因此,所谓“最后一轮谈判”的猜想,恐怕是一厢情愿的幻象。最可能的结果是双方宣布延长“休战期”——这绝非美国大获全胜的标志,而是承认无法在多重时间压力下毕其功于一役的现实妥协。延长休战实则是开辟新战场:美方意图争取喘息空间,维系压力;中方则赢得时间巩固自身供应链韧性,拓展多元能源保障。双方都在为下一轮更复杂的博弈默默蓄力。 当特朗普高呼“接近达成”之时,那声音里是否也夹杂着一丝被时间围猎的急促?贸易战的休战钟摆、对俄制裁的倒计时沙漏、国内选情的发令枪——三只闹钟同时在白宫内部滴答作响。 延长休战期只是按下了其中一个暂停键。在另外两根指针不断迫近终点线的阴影下,美国能否协调好自身矛盾重重的时间表?抑或终将在仓皇中迎来三钟齐鸣的刺耳噪音?当复杂博弈从谈判桌蔓延至时间的战场,考验的已不仅是外交智慧,更是战略定力与内在韧性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