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小儿发热之如何用中成药快速退热   小儿发热是常见证,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真是

小儿发热之如何用中成药快速退热

   

小儿发热是常见证,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真是太让人心焦了!

按照《伤寒论》中以表、半表半里、里三个层次对人体的定位,外感发热也可以简单分为这三个层次。

发热初起,多在表,主要症状是恶寒(浑身怕冷),根据恶寒的轻重又可以分为风热表证和风寒表证,风寒可以用葛根汤颗粒,风热可以用小儿解表颗粒、银翘解毒颗粒、桑菊感冒颗粒,寒热分不清就用荆防颗粒。这个阶段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如果抓住机会,多半可以一击必中,然后全身出汗,退烧。即使不能退烧,也可以挫其病势,减轻症状。

然后,邪气往里走,到半表半里的位置,主要症状就是往来寒热(一阵怕冷一阵发热),这时候小柴胡颗粒就排上用场了,服用后,多能汗出热退。

最后,传到最里边,变成里证,主要症状多汗、口渴、腹胀满、便秘(不大便),可以口服九制大黄颗粒,配合外用开塞露通便,多能便出热退。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需要我们仔细分辨!

发热的临床辨证要点有二:

一是鉴别分析热型;二是鉴别分析伴发的症状。

(一)鉴别分析热型

1.发热恶寒

疾病初期发热与恶寒并见,常提示表证发热,为邪正交争,病在肺卫的浅表阶段,基本以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为常见。

恶寒的轻重是鉴别的重点。

婴幼儿不能表述恶寒,若高热而面色不红或反显青黄,或喜人偎抱,或毛囊粟起,或无汗而手足不温、呕吐、腹胀、腹泻,常可有助于风寒表证的诊断。

感染初期的风热表证,虽然可见短暂恶寒,但面色多赤;手足不温也可见于持续高热“热深厥深”者;面色青黄必须结合体质考虑,并应注意有无惊风或心阳虚衰的征兆。

2.寒热往来

疾病初期或迁延数日,发热与恶寒在一日内多次交替出现。常提示病邪已渐深入,尚处于表邪未罢,里证未成的过渡阶段,证属“半表半里”或“邪伏膜原”。

3.壮热

多为高热持续不退,迁延数日,不恶寒反恶热,或热型弛张,或热势稽留。常提示或为肺、胃气分实热证,或为胃肠的积热实证,或为湿热痹阻经络,或为湿温阻遏三焦,或为暑热蕴蒸气分,或为邪热嚣张的气营两燔证。

4.潮热

发热起伏,来去有定时。午后至傍晚潮热者,宜区分肺热与阴虚证的不同;傍晚的“日晡潮热”(下午三点到五点发高烧)若有多汗、口渴、腹满痛、便秘,则常为“胃家实”证。

5.夜热

昼轻夜重或昼退夜起,则多见于胃肠食滞积热,或肝经实热,或温热病邪热内传、燔烁营血。临床上由于阴虚血亏也通常表现为夜热,但热势多低而不扬。

6.身热不扬和低热

身热不扬不仅为病人的自我感觉,实际体温可为中度以上发热,常缠绵日久,迁延不愈,或为盛夏暑湿郁蒸,或为湿温蕴郁失于宣化

,或为气虚血亏营卫失谐。低热则是体温升高的均幅小且缠绵不已,常见于温病后期或恢复阶段,或为邪热留恋伤及气阴,或为病邪虽尽气阴未复。

(二)鉴别分析伴发症状

1.伴发咽喉红肿疼痛,或鼻阻气促、咳喘痰鸣诸症,常提示为邪在肺卫的风热表证,或为肺失肃降、气逆痰壅的肺热实证。

2.伴发口臭纳呆、腹满胀痛、便秘腹泻诸症,常提示为胃肠积热的中焦实证。对有高热、呕吐、腹痛、腹胀且无排便的,要密切注意腹部的诊查。

3.伴发惊惕、烦躁时极易因为热势嚣张而发生热极动风,多由于肝经实热;若有囟填、呕吐、头疼、嗜睡、谵语、昏迷、肢瘫或反复痉厥,则多因温毒深陷营血,涉及心肝两经。

4.伴发皮疹时,要根据发热与皮疹的关系,皮疹出现的时间、部位、形态、颜色、疏密、压痕以及治疗用药情况,鉴别常见的发疹性传染病、药疹或热入营血时发生的出血性斑疹。

在中医临床上,皮疹的形态性状常作为选择治疗方药的重要依据。

如皮疹形小色红为风热在肺,治宜清宣透发;

斑疹形大色赤为毒热在胃,治宜清热化斑;

斑疹形大密集且疹色赤红,则为温病重证毒热内陷、燔烁营血,治宜清营凉血、化瘀消斑。

5.要注意有无口腔溃疡,咽喉、耳道或皮肤的化脓性感染,腮腺肿胀,淋巴结肿大等伴发病症,对明确诊断和正确治疗至为重要。

6.若发热不退且伴有四肢关节肿痛,游走不定,可见环形红斑或触及结节,则常由风湿搏结,滞留关节,证属热痹;若小便不利,尿意频急,排尿困难或淋涩疼痛、血尿、脓尿,则为下焦湿热郁结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