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武警战士独自押送四名不法分子回中队,突然,一个歹徒冲上来死死的抱住了武警战士,并喊道:“快来,打死他……”紧接着,黑暗中响起了枪声……[凝视] 1992年10月17日凌晨5点,珠海茂盛围边防站,18岁的武警战士梅开春正在执行例行巡逻任务。月光下的铁丝网闪着微弱光芒,退潮的鸭涌河散发着淡淡泥腥味。 这个来自江西彭泽县农村的小伙子,刚入伍不到一年,身高1米68的他在同期新兵中并不显眼,但训练成绩却让人刮目相看——五公里越野跑进了19分30秒,在全连排名前三。 梅开春从小听奶奶讲渡江战役的故事长大, 1991年12月,17岁的他告别家人,成为广东边防总队五支队的一名新兵。每月36元的津贴,他只留下5元买生活用品,其余全部寄回家供妹妹上学。 那个改变一切的凌晨来得毫无预兆。 梅开春像往常一样挎着81式冲锋枪走上哨位,熟悉的巡逻路线他已经走过无数遍。正是这份熟悉让他敏锐地察觉到异常——河对岸的滩涂上,四个黑影正悄悄向境内移动。 按照边防条例,梅开春立即鸣枪示警,令人意外的是,四名偷渡者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加快速度冲了过来。其中一人突然从背后死死抱住梅开春,高喊“快来制服他”。 黑暗中的搏斗持续了不到3分钟,面对四名成年男子的围攻,这个刚满18岁的小战士没有选择逃跑或求饶,而是紧紧握住手中的冲锋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履行边防军人的职责。 1992年10月18日,《珠海特区报》刊发消息:边防武警战士梅开春在制止偷渡过程中英勇牺牲,四名不法分子当场被击毙。这条仅有200多字的简短报道背后,是一个农村少年用17个月军旅生涯写下的青春答卷。 在梅开春的遗物中,战友们发现了一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最后一页记录的是前一天晚上学习的《边防条例》第43条:遇有非法越境人员,应立即制止并报告上级。字迹工整,没有一个错别字。 更让人动容的细节是,这个平时极其节俭的小战士,牺牲前三天还将当月津贴的30元寄回了家。在给父母的信中,他写道:“爸妈放心,我在部队一切都好,妹妹的学费不用担心。” 1993年,梅开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安葬在珠海烈士陵园。30多年过去了,每年都有人在他的墓前放上一管牙膏——这个看似平常的祭品,成了纪念这位节俭战士的特殊方式。 梅开春的班长回忆,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训练时从不喊苦喊累。1992年8月的一场暴雨中,发着高烧的他坚持和战友一起转移通讯设备,直到体力不支昏倒在泥水里才被送进卫生队。 他的故事后来被写进了《当代军人风采录》,成为无数新兵入伍教育的生动教材。但真正让人记住他的,不是那些慷慨激昂的颂词,而是那些朴素而真实的细节。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36元津贴对一个18岁的年轻人意味着什么?它可能是一双新军靴,可能是几本课外书,也可能是写信回家的邮票钱。但对梅开春来说,这笔钱更多时候意味着妹妹的学费和家里的生活补贴。 1992年的珠海还不是今天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模样,边防线上的夜晚格外宁静。梅开春和战友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巡逻路线,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敌人和说不清的危险。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坚守,守护着改革开放前沿的安宁。 如今的珠海早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当年梅开春牺牲的茂盛围一带也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区。但在珠海烈士陵园那座简朴的墓碑前,依然有人会驻足沉思,想起那个用生命诠释责任与担当的18岁少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很难理解一个年轻人为何会为了区区36元津贴如此珍惜,很难想象是什么力量让他在生死关头选择坚守而非逃避。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选择,构成了一代军人的精神底色。 你认为在和平年代,军人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当代年轻人又该如何理解那一代人的牺牲精神?欢迎分享你身边那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故事,让我们一起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信源: “守边英雄”梅开春:做共和国的安全屏障——新华网
歼-20刚刚荣登世界第一的战机宝座,美媒还未来得及反驳,俄罗斯专家瓦西里·卡申就
【35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