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德莱恩,马克龙等对于美俄会晤的表态来看,各国估计越看越清楚,欧洲的实力很虚,正在越来越被边缘化。今后,欧洲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下降。美欧关税战,欧洲跟美国达成的协议,欧洲近乎是投降,完全没有让人看见美欧是一个对等的存在。 美俄对话让欧洲旁观,特朗普和普京讨论边界调整,欧洲没席位,只能靠媒体跟进。这种地位让欧盟没法直接插手。 美欧贸易摩擦暴露不平等。 特朗普威胁30%关税,欧盟同意15%框架,承诺买7500亿美国能源,投6000亿在美国项目。美国农产品进欧洲市场,欧盟出口遇壁垒。 欧洲汽车公司遇新障碍,大众和宝马调整标准,供应链中断。美国农产品涌入,欧洲农民订单变少。 军事上欧盟软肋明显。北约支出美国担大头,欧洲国防预算GDP占比不到2%。德国装备老旧,战斗机半数飞不了,坦克多数趴窝。法国有核武器,但常规部队规模小。 科技竞争差距大。美国谷歌领人工智能,欧洲爱立信资金少,项目拖延。中国阿里推云计算,欧洲没大玩家。电动车特斯拉在欧洲卖好,大众转型慢,技术落后。 航空空客勉强抗衡,美国的SpaceX火箭回收,欧洲的阿丽亚娜用老技术。 政治分裂加重。欧盟峰会法国推领导,德国拒增支,意大利换政府多,西班牙搞分离。英国脱欧后,欧盟经济缩16%,伦敦金融区调整贸易合同。 投资规模是美国的五分之一,创业难以拿到钱,人才流失严重。 这一弱化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延续。伴随中美战略竞争的持续升级,欧洲的外交与安全战略回旋余地正被压缩至有限范围。 各国在政策选择上面临两种路径:一是与美国在安全与价值观层面进一步绑定,例如通过北约框架深化军事合作、在对华政策上保持一致; 二是寻求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模糊与平衡,试图通过经贸多元化和外交调解角色争取自主空间。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欧洲都难以恢复20世纪下半叶那种在全球事务中兼具经济、政治与道义领导力的地位。 从全球力量对比看,欧洲的经济总量在1960年代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以上,如今已下降至不足五分之一;在科技创新、产业链控制力、军事力量等方面与中美差距扩大。 未来几十年,世界格局大概率将形成以中国和美国为核心的“双极”主导体系,欧洲在多数议题上将更多扮演配合者或区域性强国的角色。 这一转变对曾在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引领国际秩序的欧洲而言,是一次结构性地位下滑,其心理落差与战略调整难度可与19世纪后期英国的“帝国收缩”相提并论。
菲律宾军方后怕了,紧急呼叫美军支援,生怕中方“掀桌子”黄岩岛8-11对峙后第
【113评论】【1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