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一名澳大利亚地质学家登上南太平洋荒岛,发现被火山灰淹没的岛上,

古凌国际 2025-08-13 12:56:25

2008年12月,一名澳大利亚地质学家登上南太平洋荒岛,发现被火山灰淹没的岛上,竟竖立一座刻着中文的纪念碑,周围埋葬着756名中国抗战军人的遗骨。 在全面侵华期间,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上俘获了大批中国军人。 这些战俘被关押在分布全国各地的日军战俘营中,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被迫充当最底层的劳动力。 日本在亚洲-太平洋战区谋划的重要战略之一,是将位于西南太平洋俾斯麦群岛东部的新几内亚岛东北端港口城市——拉包尔建设为其太平洋战争的主要海空军基地。 该地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澳大利亚托管,1942年1月被日军占领,迅速扩建为驻扎十余万兵力的要塞,成为日军在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战场作战的核心后方。 为加速基地建设,1942年底,日军从中国多地的战俘营抽调劳工。 据曾关押于南京老虎桥战俘营的中国军人田际钿回忆,这批人来自南京、上海、徐州等地战俘营,囊括了抗日游击队成员、新四军士兵、国民党部队官兵等,总计1504人,被编为两批押送至拉包尔。 押运过程充满死亡威胁。战俘被集中驱赶到运输舰最底层船舱,日军按“20人一桶米饭、半桶菜”的配额发放食物,饮水极度匮乏。 闷热、无光、无法如厕的环境中,不少人因疾病或虚脱死在航程途中。据田际钿描述,他们甚至要收集上层甲板日军洗漱流下的污水维生。 这段跨越数千公里的海上运送持续一个多月,直到1943年1月战俘们抵达拉包尔。 登陆后的劳役同样残酷。日军将战俘编入不同劳工队伍,田际钿所在的160余人被编为“勤劳队”,每日在天未亮时便出工,直到深夜才能返回休息地——岛上的简陋山洞。 由于食物短缺,他们以野草充饥,饥饿难耐时只能捡食日军丢弃的残骨。岛上沼泽密布、瘴气弥漫,热带病肆虐,而战俘几乎得不到任何医疗救助。 日军还时常以殴打和虐待取乐,反抗者立即遭到残酷惩罚。两年间,“勤劳队”从160余人锐减至38人幸存。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最初1504名中国战俘仅剩748人。 此时,原新四军营长陈国良牵头组织幸存者成立“兄弟团”,不论原属阵营,共同对岛上残余日军发起反击。当时驻拉包尔日军已由十余万锐减至约五千人。 1945年8月18日,“兄弟团”先攻占军火库,继而突入城区作战。日军指挥官有田一郎战败后切腹,其余守军相继投降。 战斗结束后,中国战俘在岛上设立军事法庭,对日军罪行进行审判。为纪念在拉包尔牺牲的756名同胞,他们修建纪念碑,并将能辨认的259具遗骸安葬于纪念碑旁的公墓。 这些幸存者随后陆续返乡,回归平民生活,而这段横跨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历史,长期未在公众记忆中被提起。

0 阅读:57
古凌国际

古凌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