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印度来说就是被暴击的一天,当莫迪老仙扛着50%关税抬头望向中国的时候,中美再次决定暂停实施24%关税90天,当他站在山顶,才发现小丑竟是自己。 莫迪办公室的落地窗映着新德里的晨雾,桌上摊着三份文件:一份是印度对中国商品加征50%关税的执行报告,墨迹还带着打印机的温度。 另一份是中美前两轮关税暂停协议的复印件,5月日内瓦谈判时的咖啡渍还留在页脚;最下面压着的,是刚收到的紧急电讯。 中美在斯德哥尔摩达成第三次90天暂停协议,24%的关税壁垒暂时继续休眠。他指尖在"50%"和"24%"的数字上反复摩挲,像在掂量两个重量悬殊的砝码。 其实早在6月伦敦谈判期间,印度商务部就提交过一份分析报告,预测中美可能延长关税缓和期。 当时莫迪正忙着在国内推行"印度制造"计划,对报告里"需警惕中美妥协对南亚市场的影响"的警告没太在意。 他那时更关注的是巴基斯坦——这个老对手刚拿到美国给予的19%出口关税优惠,比印度低了近30个百分点。 幕僚们在会议上忧心忡忡地指出,这意味着巴基斯坦的纺织品、皮革制品在欧美市场将比印度同类产品便宜近三成,但莫迪挥挥手:"我们有人口红利,他们有恐怖主义隐患。" 7月初的俾路支问题突然成了转折点。美国国务院正式将俾路支解放军列为恐怖组织,这个长期活跃在巴基斯坦西部、被印度暗中支持的武装组织,一夜之间成了国际社会的打击目标。 消息传来时,莫迪正在参加孟买的一场企业家峰会,演讲中还在吹嘘"印度是全球最安全的投资目的地"。 台下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他看见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与美国国务卿握手的照片,配文是"美巴将深化反恐合作"。 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三年前力排众议批准对俾路支组织提供"非军事援助"的决策会议,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情报局长曾提醒"美国迟早会较真"。 更让他坐不住的是特朗普那条带着调侃的社交动态。"与巴基斯坦达成石油开发协议,谁知道呢,也许哪天巴基斯坦会把油卖给印度!"这句话像根刺,扎在印度能源安全的软肋上。 印度每年进口石油的80%依赖波斯湾,而巴基斯坦若获得美国支持开发近海油田,不仅能摆脱能源困境,还可能在南亚能源格局中反超。 莫迪想起上个月访问沙特时,国王隐晦提到"美国正推动巴基斯坦成为地区能源枢纽",当时他只当是商业试探,现在才明白其中的深意。 回溯这半年的博弈轨迹,每一步都透着耐人寻味的逻辑。中美第一次暂停关税的5月,印度刚宣布对中国28种商品加征关税。 6月伦敦谈判期间,印度忙着与东盟签署自贸协定,试图对冲中国影响力;7月斯德哥尔摩会谈前,印度突然加大对美资企业的税务稽查,被外界解读为向美国施压的筹码。 可现实却是,中美用三次90天暂停,搭建起缓冲地带,而印度的50%关税像一记重拳打在棉花上,既没撼动中国产业链,又得罪了最大贸易伙伴。 办公室的电话响起,是商务部部长的声音:"总理先生,巴基斯坦纺织协会刚刚宣布,因关税优势,已接到欧洲12亿美元的新订单,我们的企业正在流失客户。 "莫迪望着窗外逐渐散去的雾气,远处恒河的支流在阳光下泛着银光。 他想起竞选时承诺的"让印度再次伟大",想起那些为了50%关税政策欢呼的民粹支持者,突然觉得空气中弥漫的咖喱味里,混进了一丝苦涩。 特朗普的调侃或许并非空穴来风。巴基斯坦若真能通过美国投资实现石油自给,印度作为能源进口大国,确实可能被迫向对手采购。 就像现在,印度扛着50%的关税壁垒,却看着中美在贸易谈判桌上握手,看着巴基斯坦拿着19%的关税优惠和反恐盟友的身份左右逢源。 这种感觉,就像在南亚次大陆的棋局上,自己精心布下的棋子,最终却帮对手搭了桥。 晨雾完全散去时,莫迪拿起笔,在那份紧急电讯的空白处写下一行字:"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很轻,却像在宣告一场战略调整的开始。 只是这调整来得有点晚,那些被50%关税挡在门外的商机,那些被巴基斯坦抢走的订单,那些在中美妥协中悄然改变的地区格局,都已成为既成事实。
特朗普看透了莫迪,也看透了印度。一边是人口快冲到18亿的“资源危机”,一边是
【57评论】【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