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筑梦,照亮困境儿童成长之旅》 温情筑梦,照亮困境儿童成长之旅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曲阜师范大学“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再度出发,于2025年7月7日走进日照市利群社区的日照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正式启动“阳光护花 照亮未来”困境儿童关爱行动。作为高校服务基层的重要实践,该行动聚焦困境儿童成长痛点,整合专业资源与社会力量,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服务模式,为基层儿童关爱工作注入新活力,展现了青年学子扎根大地、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据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负责人介绍,此次行动以满足困境儿童多元需求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心理、物质、成长等多领域的服务矩阵。在心理健康关爱方面,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针对600名孤困、留守及流动儿童,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抑郁自评量表(PHQ-9)》等权威工具开展筛查,建立动态跟踪档案,精准识别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级干预策略:对低风险儿童进行定期电话随访,及时掌握心理状态;为中风险儿童开展“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团体辅导,通过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形式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心态;为高风险儿童提供一对一专业咨询,助力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团队将梳理2份典型干预案例,形成可复制的服务模板,为后续常态化心理帮扶提供专业支撑。
为填补困境儿童的物质与情感缺口,“圆梦微心愿”项目覆盖200名儿童,通过心愿墙展示、志愿者手写鼓励信等暖心形式,将书籍、文具、体育用品等心愿礼物送到孩子手中,让他们在感受关爱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认同。此外,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组织孩子们观看《银河补习班》,结合影片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开展主题讨论,并设计“逆境挑战”团队游戏,引导他们学会在困难中汲取力量,同时促进同辈间的互助交流,让社会关爱通过多元形式传递到孩子身边。
成长研学活动则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设置5个主题小组,涵盖电影之旅、海洋探索、红色教育等内容,吸引200名儿童参与。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海洋生物了解生态知识,在红色场馆聆听革命故事感悟家国情怀,在团队协作游戏中提升沟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研学过程中巧妙融入法治常识、安全防护、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通过“生命之桥”搭建、“成长能量餐盒”分享等互动环节,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拓宽认知边界。
为让关爱力量持续汇聚,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着力构建多方协同的服务网络。一方面,联动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群体,搭建公益合作平台,围绕困境儿童需求开展常态化慰问帮扶。据悉,项目周期内整合的社会慈善资源效益将超总金额的50%,在降低执行成本的同时,让更多孩子获得帮助。另一方面,组建40人以上的志愿服务队,吸纳心理咨询师、社工、高校师生等专业力量,形成“专业引领+志愿参与”的服务模式,确保关爱工作专业且可持续。
在服务模式的提炼与推广上,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计划总结2个以上典型案例,提炼“需求摸排—分层服务—效果反馈”的闭环工作法,并编制《困境儿童心理干预指南》《研学活动实施标准》等文件,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实践参考。同时,借助市民政局官网、官方微信等渠道发布项目动态,宣传困境儿童关爱理念,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
为保障服务质量与长效影响,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制定了严格的项目管理规范。按照规划,所有服务将在合同签订至2025年12月31日内完成,期间定期向采购方提交测评报告、活动记录等成果资料,确保符合国家及山东省相关标准并通过验收。项目实施中,将建立“月度沟通会+动态监测+第三方评估”机制,及时优化服务方案,保障各项工作规范推进。
图为志愿者引导儿童填写心理健康测评量表 通讯员宋莹供图
此外,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注重将短期服务转化为长期关怀,通过“时光信箱”活动让孩子们写下对一年后的期待,待次年启封回顾成长;开设覆盖500名家长的家庭教育课堂,提升家庭支持能力。这些设计旨在构建“基层服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三重保障体系,为完善全市乃至全省的困境儿童帮扶机制提供实践经验,推动关爱服务从零散化、短期化向系统化、精准化升级。
此次曲阜师范大学“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的实践行动,既以专业服务回应了困境儿童的成长需求,又探索了高校资源与基层需求对接的有效路径,为暑期“三下乡”活动赋予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也为困境儿童关爱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青年网日照7月7日电(通讯员 徐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