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中国一旦崛起,最紧张的是美国,错了,比美国更警惕中国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个“友好邻居”——俄罗斯。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俄关系向来被外界视为“背靠背”的典范,合作无上限的口号在国际舆论场上反复回响,可真正把目光投向这两位巨人的互动,才会发现,这种合作,远没有表面上那样单纯,地缘、经济、历史、人口、战略利益,层层纠葛,彼此依赖,却又彼此设防,最复杂的算计,往往发生在最亲密的距离之间。 俄中贸易总额在近年屡创新高,数字令人侧目,俄罗斯的能源、矿产、粮食,像洪水一样奔向中国市场,中国为俄罗斯提供了外汇流动的命脉,西方制裁的铁幕下,俄罗斯的经济呼吸仰赖东方,但这种“救命稻草”角色背后,却是极不对等的现实,中国之于俄罗斯,是头号贸易伙伴,而俄罗斯在中国的全球贸易版图上,仅排第六,双方的经济体量出现了断层般的差距,俄罗斯的GDP,不及中国的一个东部省份。 体量上的失衡让合作里的每一次摩擦都格外刺眼,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土地辽阔却人口稀少,经济活力不足,中国资本涌入、基建扩张,带来了港口、公路、桥梁的繁荣景象,俄罗斯方面在表面欢迎的同时,却在核心利益相关的产业设置重重门槛,铁矿石、粮食、木材的出口项目,外资股权比例被严格限定,即便中国资金和技术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撑,俄罗斯也要确保控制权牢牢在手,合作越深入,防备心越重。 中俄边境线绵延四千多公里,是世界最长的陆地国界之一,这条线,在历史上曾是争端频发的敏感地带,十九世纪的边界条约,二十世纪的武装冲突,皆为两国关系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即便当下大部分争议早已划清,但历史阴影如影随形,每当中国发布新版地图,俄罗斯总会第一时间重申边界协定,边界线的紧张感,不因时间流逝而削弱,反倒因地缘环境的变化而更加敏感。 地理上的邻近,带来的是人口与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持续流失,土地“空心化”愈发严重,中国的投资与劳动力成为填补空白的力量,俄罗斯对于大规模中国移民的担忧从未缓解,俄罗斯城市里,鼓励多生孩子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人口焦虑,成为俄方对远东合作最深的心结之一,经济热度的另一面,是深藏不露的安全感危机。 中亚地区的格局变化同样值得关注,曾几何时,俄罗斯将中亚视为“铁后院”,能源管道、军事基地牢牢掌控,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重心逐渐东移,中国企业帮助当地修建独立管道,绕开了俄罗斯的能源网络,中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越来越多地依赖中国资本和技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正被亚洲新兴力量悄然重塑,俄罗斯只能看着自己的影响力被稀释,却难以有效应对。 全球变暖带来的北极航道开发,是俄中战略合作与博弈的又一前线,俄罗斯视北极为“自家地盘”,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港口与航道管理,中国则以资金和技术为筹码,参与北极建设,中国虽然不是北极国家,却凭借实际能力成为不可忽视的“规则制定者”,俄罗斯对中国的参与持矛盾态度,既离不开中国的投入,又担心主导权旁落,北极合作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两国的战略互信与戒心。 军事与科技领域的关系,则经历了从“师徒”到“竞合”的微妙转变,苏联时期,俄罗斯曾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导师,如今,中国在无人机、导弹等领域迅猛发展,对俄技术依赖逐渐消失,俄罗斯担心先进技术被中国吸收,出售军品时格外谨慎,核心技术始终只做“半开放”,情报领域的博弈亦愈发激烈,俄方高超音速专家因与中国关系被捕,媒体披露中俄间的网络安全攻防,科技合作早已混杂着利益冲突与防范心理。
荷兰如此明目张胆的明抢,的确让中国甚至美国都有点懵逼,我觉得甚至欧盟都没有想到,
【264评论】【10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