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10日凌晨3点,日本海军陆战队700多人坐游艇,趁黑偷袭厦门浦口,遭到当时的国军75师的阻击。经过几次轮番冲刺拼杀,日军死了500多人,国军1500多人也阵亡了800多人。 700多人的日军精锐突击队,结果死了500多个,这基本等于被打残了。而国军这边,1500多人的阻击部队,阵亡了800多个,伤亡近半。 这哪是偷袭啊,这简直就是凌晨3点在海滩上,双方红着眼用命对赌。 那日本人为啥非要玩命啃厦门这块硬骨头? 你摊开地图瞅瞅就明白了。厦门,“扼守着华东通往华南的海上要道”,地理位置太关键了。1937年10月金门一丢,厦门就等于脑门顶着枪口。日军早就盘算着拿下厦门,把它当成进攻华南的门户基地。 为了这一天,日军是下了血本的。从佐世保调来了精锐的第七特别陆战队,配了30多艘舰船,甚至还有航空母舰。9号晚上,浩浩荡荡就开到了金门料罗湾。 咱们这边呢?说实话,有点仓促。 这一切并没有引起国民政府的足够重视。防守厦门的国军第75师,是临阵换防来的,驻防厦门才3个多月。而且,正如致力于抗战文化研究的杨柳先生提到的,当时驻守厦门的兵力并不是一个满编师。 10号凌晨,戏肉来了。 日军兵分多路。其中一支山冈部队,就摸到了咱们标题里说的浦口海岸。另一支志贺部队,凌晨四点多,强行登陆五通凤头社。 守卫浦口和五通一线的,是国军75师的445团。天最黑的时候,海上突然冒出黑压压的日军,在舰炮掩护下往岸上冲。当兵的也是人,但他们没怂。 那句“经过几次轮番冲刺拼杀”,这八个字背后,就是800多条国军兄弟的命。根据史料,75师的参谋主任楚怀民,当时就带着几百号官兵,还有当地的保安团,在这边英勇抗敌。杨柳先生说,因为敌众我寡,战了大半天,所有的官兵全部阵亡。 这就是标题里那组惊人数字的真相。那是一场发生在凌晨海滩上的、近乎疯狂的白刃战,一场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 最让人难受的是什么? 战斗的残酷,还只是个开始。当国军拼尽全力在滩头阻击时,另一边的日军已经突破防线。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浩劫,史称“厦门惨案”。 日军登陆后,当天很快占领了禾山、何厝等地,随即四处烧杀抢掠。 厦门文史学者龚洁先生提过一个细节,让人不寒而栗:“日本人见人就杀,老百姓也很怕…他看到关门,就打开门以后,看到人就刺。” 数小时内,五通一带血流成河。这不是战争,这是单方面的屠杀。 直到今天,五通村泥金、东宅等地还保留着一个特殊的日子——农历四月初十的“村祭日”。他们祭奠的,就是在1938年5月10日这天,被日军杀害的无辜平民。 所以,浦口那场血战,它不只是个数字。它是一道闸门。 当445团的弟兄们,用800多人的阵亡换来日军500多的伤亡时,他们是想把这道闸门焊死。可他们失败了。这道保护平民的防线,被日军用绝对的兵力和火力撕开了。 闸门一开,洪水滔天。 5月11日,日军增援部队登陆,围攻胡里山炮台。下午,日军就冲进了厦门市区。 5月12日,厦门最后一道防线虎头山失守。 5月13日,厦门全岛沦陷。 从此,日军占据厦门长达七年多。这七年多,又是多少血泪。据不完全统计,有两三千同胞被杀害,很多抗日志士和无辜百姓,被埋在了乱葬坑,也就是我们说的“万人坑”。 2012年9月3日,厦门五通灯塔公园内立起了一座抗战死难者纪念雕塑,叫“永铭在心”。碑上刻着:“国仇家恨,永铭莫忘;历史惨痛,立此明心。” 我们今天回头看1938年5月10日凌晨3点,浦口的那场血战,看那组惊人的伤亡数字,看的究竟是什么? 看的不是“我方阵亡800多,敌方死了500多,我们值不值”。 看的是代价。 是厦门这座城市,在沦陷前,曾有过怎样惨烈的抵抗。是我们这个民族,为了不亡国灭种,究竟付出了怎样沉重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