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一共有2万多人被俘,而单是一个180师就被俘虏了3900多人

梵西之花 2025-10-31 18:25:23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一共有2万多人被俘,而单是一个180师就被俘虏了3900多人,损失如此惨重,师长必定是第一责任人,可师长不仅没有受罚,甚至还在授衔后被升职了,这是为何? 郑其贵是1929年就投身革命的老红军,跟着队伍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长征,在河西走廊的恶战中九死一生,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坚持游击战争,靠着不怕死的劲头和扎实的政治工作积累了极高威望。1948年他由政治工作岗位转为军事指挥,担任180师师长,虽然独立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不算丰富,但执行命令向来不折不扣,这一点在第五次战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180师的惨重损失,首先源于第五次战役后期极端不利的战场环境。当时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本意是打破美军的防御体系,可打到后期,后勤补给彻底跟不上了,前线部队每人每天只能分到半斤炒面,有的战士甚至只能挖野菜充饥,而弹药储备只剩战前基数的30%,重武器更是少得可怜,一个团只有两门迫击炮,还没多少炮弹。反观美军,靠着机械化装备快速穿插,飞机坦克轮番轰炸,还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志愿军连转移都得在夜间偷偷进行。更关键的是,当时志愿军总部的命令出现了反复,先是让180师在汉江南岸坚守3天掩护主力撤退,刚守满3天,又临时要求再坚守2天,等180师完成任务准备转移时,美军已经调集了3个师的兵力,形成了合围之势,这时候想突围已经难如登天。 再看180师的部队构成,当时这支部队刚完成补编,一半以上的战士是刚从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过来的,虽然经过了短期训练,但战斗力和凝聚力远不如老部队,很多战士甚至还没完全适应志愿军的作战模式。而且部队连续作战一个多月,战士们早已疲惫不堪,伤病员也越来越多,突围时还要带着伤员转移,行动速度大大减慢。面对美军的坦克集群和空中封锁,180师手里的轻型武器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只能靠着地形节节抵抗,伤亡人数不断增加。 作为师长,郑其贵在绝境中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他一边严格执行上级的坚守命令,一边组织部队抢修工事,白天顶着美军的轰炸阻击敌人,晚上还要安排战士们寻找粮食和水源。得知被合围后,他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制定了分散突围、向主力部队靠拢的方案,自己带着师部警卫连断后,多次打退美军的冲锋。突围过程中,他始终冲在前面,身边的参谋和警卫员先后牺牲了好几个,他自己也负了伤,可还是坚持收拢打散的部队。最后虽然有3900多人被俘,但在他的组织下,仍有2000多名战士成功突围,要知道当时很多部队被合围后基本溃散,能保住一半以上的兵力,已经是极其不易的成绩。 战后志愿军总部专门成立了调查组,经过几个月的详细核查,最终得出结论:180师的损失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后勤补给不足、命令临时调整、美军装备优势过大、部队补编后战斗力不足,这些都是主要原因,而郑其贵作为师长,已经坚决执行了上级命令,在绝境中积极组织抵抗和突围,没有失职行为。更重要的是,郑其贵的政治觉悟和带兵能力有口皆碑,突围出来的战士们都反映,要是没有师长带头,他们根本坚持不到最后,很多打散的战士都是靠着“找到郑师长”的信念,才重新聚集起来。 1955年授衔时,郑其贵被授予大校军衔,后来还升任省军区副司令员,这既体现了组织对他的信任,也符合当时的军内惯例。志愿军向来不搞“战败追责”那一套,更注重总结经验教训,而郑其贵作为亲历者,把180师的作战经验和教训梳理成册,后来调到军事院校任教时,把这些实战心得传授给了大批年轻指挥员,为部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的老红军资历和一贯的忠诚担当,让他在部队中威望极高,很多和他共事过的战友都知道,他是个宁可自己吃亏也绝不辜负组织信任的人。 说到底,180师的损失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面对强敌时的一个缩影,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郑其贵虽然缺乏独立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但他用自己的坚守和担当,在绝境中保住了一半以上的兵力,后续又为部队建设添砖加瓦,这样的表现不仅不该受罚,反而值得肯定和提拔。这也体现了志愿军的用人之道:不看一时成败,更看干部的忠诚、担当和实际贡献,而郑其贵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组织对他的判断没有错。

0 阅读:134
梵西之花

梵西之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