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衰落从引进大量印度人开始,用不了10年了,印度人就被称为新加坡人的主体。华人就会成为少数民族了。这不能怪谁,要怪新加坡的领导人的短视。 早年间新加坡刚立国的时候,那完全是华人的天下,1965年分离出来那会儿,华人占比足足有75%,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超过七成了,这可是国家稳定的天然基石。街头巷尾走几步就能碰到讲粤语、闽南话的街坊,卖东西的老板递东西时喊一句“靓仔”“阿姐”,听着就亲切。食阁里更是清一色改良的中式小吃,福建面的酱汁浇得足足的,海南鸡饭的鸡皮油光锃亮,连茶水都是熟悉的乌龙茶、茉莉花茶。邻里之间最爱凑在食阁的长桌旁吃饭,你夹我一筷子菜,我分你半碟酱,聊的不是谁家孩子上学了,就是哪家人回老家探亲了,那种华人社区特有的烟火气,隔着几条街都能感受到。那会儿华人不仅人多,在商业、社会上更是绝对核心,大小商行、同乡会遍地都是,连政府政策执行起来都顺顺当当,毕竟大家文化相通、想法相近,凝聚力特别强。 可后来新加坡领导人一门心思盯着“人才引进”,犯了短视的毛病,从2005年和印度签订人才引进协议开始,就敞开大门让印度人进来,说是要补金融、科技行业的人才缺口,却没想想这么做会砸了自己的根基。这政策一落地,印度裔人口蹭蹭往上涨,从原来的不足2%一路升到2024年的9%,有些统计里甚至到了9.1%。更关键的是,新加坡给永久居民(PR)的名额里,东南亚申请者占了56.8%,这里面印度人占了不小的比例,2024年一年就新增了3.4万PR,不少都是印度来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反观华人这边,生育率一直上不去,自然增长特别慢,本土华人占比一年年往下掉,照这个速度算,用不了10年,印度人真有可能超过华人成为主体,到时候华人就得从“主人”变成少数民族了。 这些引进的印度人不光数量多,还特别会“抱团”,慢慢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在金融、AI、软件这些高薪行业,跨国企业更愿意招印度籍员工当管理层,他们靠着流利的英语和互相提携的文化,渐渐占了上风。比如新加坡的银行、科技公司里,印度裔高管越来越多,反而不少华人年轻人得跟他们竞争岗位,有人明明能力不差,却因为不是“自己人”被排挤。更让人揪心的是,印度裔的生育率比华人高不少,家里常常是三四个孩子,而华人家庭大多就一两个,甚至还有不少丁克的,这么一来,人口比例的天平越来越往印度人那边偏。 社会上的变化更是肉眼可见,以前满大街的华语招牌,现在不少地方换成了英文和泰米尔语,连食阁里的摊位都变了样,印度飞饼、咖喱饭的摊子越来越多,中式小吃的位置被挤到了角落。原本华人凑在一起聊天的长桌,现在常常被印度家庭占满,他们说着听不懂的泰米尔语,饭后还会在旁边铺块布祈祷,那种熟悉的街坊氛围越来越淡。更麻烦的是,族群之间的矛盾也多了起来,2013年小印度就因为一起交通事故爆发了骚乱,400多个印度籍劳工打砸烧车,伤了不少人,这可是新加坡40年没发生过的事,说到底就是大量印度移民没融入,又积累了不满情绪。平时私下里的摩擦更多,有华族网约车司机故意拒载印度乘客,印度人租房也常常要多花钱,这些隐形的隔阂,慢慢把新加坡原本和谐的社会给撕开了口子。 新加坡领导人当初只看到印度人才带来的短期利益,却忘了国家的根基在华人文化和人口结构上。要知道马来西亚就是因为华人比例降到22%,族群张力到现在都没解决,可新加坡偏偏重走老路。现在想挽回已经难了,印度裔在议会、企业里的话语权越来越大,2023年甚至选出了印度裔的尚达曼当总统,虽说官方喊着种族平等,但实际上华人的影响力早就不如从前了。那些早年来新加坡打拼的华人老人,看着街上越来越多的印度面孔,吃着味道越来越怪的食阁饭菜,都忍不住叹气,说这已经不是他们熟悉的新加坡了。 说到底,新加坡的衰落就是从丢了华人主体地位开始的,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领导人当初只看眼前利益的短视决策。要是当初能守住华人的根基,平衡好移民和本土人口的关系,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再过10年,等印度人真成了主体,新加坡恐怕就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华人烟火气了。
新加坡的衰落从引进大量印度人开始,用不了10年了,印度人就被称为新加坡人的主体。
梵西之花
2025-10-27 21:25:07
0
阅读:70
用户10xxx01
家里有了一只蟑螂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