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那句“韩国人非常愚蠢,竟然放弃了汉字”,听着直接,实则点透了个关键事儿:汉字不只是写字的符号,更是连接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文化纽带,韩国丢了它,等于自断了看懂彼此、衔接历史的路。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看看韩国这些年因为弃用汉字闹出的麻烦,就知道巴菲特看得多准。 汉字在朝鲜半岛用了两千多年,从古代三国时期的史书,到李氏朝鲜的皇宫匾额,再到普通人家的族谱家书,全是汉字写的。可1945年摆脱日本殖民后,韩国就开始琢磨着淡化汉字,1948年干脆出台《表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必须用韩文写,觉得用汉字就是受外来影响,想靠丢汉字证明自己是独立的民族国家。到1970年朴正熙政府更彻底,直接下令小学初中都不准教汉字,连老建筑上的汉字牌匾都强行换成韩文,把“语言纯净”的口号喊到了极致。 可他们没算到,韩文本身有个大缺陷,它是表音文字,就像咱们的拼音,只记声音不表意思。韩国国立国语研究院早就发现,现代韩语里60%到70%都是汉字词,丢了汉字,麻烦立马找上门。最常见的就是重名,“张伟”“张卫”“张威”这些名字,韩文写出来全一样,没办法,身份证上只能加括号备注汉字,不然连银行开户、看病挂号都能弄混,这可不是小事,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更严重的是断了历史的根。朝鲜王朝五百年的《朝鲜实录》全是汉字写的,连当年注解《大明律》的法典也靠汉字传承,可弃用汉字才二十多年,年轻人就成了“历史盲”。首尔大学1995年查过,58%的新生连国宝级史书《三国史记》的题目都看不懂,2025年教育部更发现,98%的高中生写不出“韩国”的汉字,普通本科生认识的汉字超不过50个,连自己名字的汉字怎么写都有6.6%的人不知道。2010年修复光化门时,文化部门只能硬着头皮恢复汉字牌匾,因为韩文那简单的符号根本撑不起历史的厚重感,总不能让后人对着一堆拼音似的文字猜老祖宗的事儿吧。 反观日本,就没犯这糊涂,街上的招牌一半是汉字,中国人去旅游,看“车站”“银行”“餐厅”这些字不用查翻译,天然就能懂。可韩国呢,除了“三星”“现代”这些保留汉字的品牌名,满街都是韩文,别说外国人认路难,他们自己看老物件都得求人。有回首尔博物馆展出古代书信,讲解员得一边念韩文音译,一边翻汉字注解,不然观众根本不知道信里说的“孝”“礼”到底藏着什么意思,汉字里的文化魂,就这么被丢没了。 经济上的损失更实实在在。中韩建交后贸易越来越密,可很多专业术语用韩文翻译容易出歧义,比如“合同”“产权”这些词,汉字写出来双方一看就明白,换成韩文得反复解释,耽误功夫不说还容易闹矛盾。韩国大企业早发现了问题,三星集团明确规定,应聘的人有汉字三级证书直接加20分,现代、大宇这些企业也都搞了汉字考试,2014年的调查显示,68%的企业招聘都要求掌握一千个以上常用汉字,没汉字基础连工作都难找。这就有意思了,当初为了“独立”丢汉字,现在为了赚钱又得捡回来,纯粹折腾。 其实韩国早后悔了,1980年代就悄悄恢复汉字教育,2005年干脆废了《韩文专用法》,要求公务文件、交通标志都得加汉字标注,2010年更是把“汉字基础课程”塞进中小学,规定初中每学期学80个汉字词,高中得掌握800个。可断了二三十年的教育哪那么好补,2025年的调查显示,韩国本科毕业生的汉字识别率才29.5分,连简单的“仁义礼智信”都认不全。更讽刺的是,他们还建了“汉语村”,想靠学汉字亲近中国市场,可早干嘛去了。 巴菲特作为投资大师,看问题比旁人透,他知道文化相通才能带来合作机会。汉字就是东亚三国的“通用密码”,日本留着它,和中国做生意、搞文化交流都顺,韩国丢了它,不仅自己的历史看不懂,和邻居打交道也多了层障碍。现在韩国民间学汉字的孩子越来越多,2002年汉字能力考试就有40万人参加,一半是小学生,可这都是为当初的“愚蠢”买单。 说到底,文化从来不是负担,而是财富。汉字在朝鲜半岛用了两千年,早成了他们文化的一部分,硬要割裂只会伤了自己。巴菲特的话或许难听,但戳中了要害:丢了汉字,丢的不只是一种文字,更是连接历史的根、连接邻居的桥,这种损失,再花多少年都补不回来。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
梵西之花
2025-11-05 10:26:06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