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工业死刑?中日一旦开战,很多人还在拿着二战的旧剧本,幻想什么舰队决战。错!现代战争的逻辑早已被火箭军的射程彻底改写。日本列岛狭长,战略纵深几乎为零,全境都在东风快递的火力覆盖半径之内。 这就意味着:一旦开战,中国只需要不用军队登陆,不用打持久战,只要几轮精准的导弹打击,就能让它的工业体系彻底瘫痪,从而宣判日本“工业死刑”。 这“工业死刑”可不是把工厂全炸平那么简单,而是像点穴一样,专打日本工业的“命根子”——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节点。首先得看清日本工业的软肋,它那些能挣钱、能造装备的厂子,几乎全挤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的一条窄带上,像京滨、阪神这些工业区,占了全国七成以上的工业产值,等于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了几个篮子里,一戳就破。 第一轮打击肯定先掐断它的“粮草道”,也就是港口和能源命脉。日本自己没多少石油、煤炭,工厂烧的油、发电用的煤,全靠大船从国外运进来,这些货都得靠东京港、横滨港、名古屋港这些地方卸下来。东风导弹只要对准这些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原油装卸区打几发,起重机炸歪了,储油罐炸漏了,原料就进不来了。 更要命的是炼油厂,京滨工业区里横滨的石油精炼所、千叶港旁边的大型炼油厂,这些地方是把原油变成汽油、柴油、化工原料的关键,一旦被炸,工厂的机器没油转,生产塑料、橡胶的原料也断了,等于直接拔了工业的“电源”。 紧接着就得打它的“心脏”——核心工业区里的关键工厂。日本最拿得出手的是汽车和电子产业,名古屋工业区里丰田的总装厂、京滨工业区里索尼的芯片厂,全是扎堆分布的。 现代工业讲究“零库存”,零件今天到明天就用,要是用东风导弹精准打掉丰田的发动机工厂,或者索尼的精密部件车间,整个供应链立马断了。就像串珠子的线断了,珠子全散了——丰田在全球的工厂都会缺零件停产,那些靠给丰田供货的小厂子也得跟着倒闭。更狠的是,这些高端工厂的设备都是定制的,炸坏了想修都没地方买配件,短期内根本恢复不了。 然后得敲碎它的“骨架”——支撑工业运转的交通和电力网。日本的铁路、高速公路都跟着工业区修,比如连接东京和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旁边就是密密麻麻的工厂,导弹打了沿途的变电站、铁路枢纽,电力送不过去,零件也运不动。 日本东西部的电网还不一样,东边是50赫兹,西边是60赫兹,本来就没法互相帮忙,炸掉几个关键的换流站,一半的工业区就得黑灯瞎火。没有电,就算有原料、有机器,也只能当摆设,工人连车间的门都开不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问,日本不能修吗?还真难。它的高端设备大多靠进口,港口被炸了,新设备运不进来;熟练的技术工人要么躲空袭,要么因为工厂停工没饭吃,早就散了。 更关键的是,东风导弹的打击是“饱和式”的,一枚导弹能带着好几个弹头,同时打多个目标,比如一轮打击就能兼顾港口、炼油厂、变电站,日本的反导系统拦都拦不过来,刚修好一点又被炸,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而且日本的工业本来就“外强中干”,原材料靠进口,产品靠出口,两头都掐在别人手里。港口被炸后,原料进不来,成品也出不去,就算有少数工厂没被炸,也只能停工待料。比如北九州的钢铁厂,没有进口的铁矿石,炼钢炉就是一堆废铁;阪神的纺织厂,没有棉花,织机也转不起来。 时间一长,工厂老板要么破产,要么跑路,工人失业,整个工业体系就彻底垮了,这就是“死刑”的意思——不是一下子炸死,而是慢慢“饿死”“渴死”,再也活不过来。 对比二战时的舰队决战,这才是现代战争的厉害之处。不用派士兵冒着枪林弹雨登陆,不用打个三五年持久战,几轮导弹下来,日本就从工业强国变成了“工业废人”。它想造军舰、造导弹?没有钢铁、没有电子零件、没有电力,根本造不出来。想靠工业挣钱养活国家?工厂全停了,外贸也断了,只能坐吃山空。 说到底,这“工业死刑”就是抓住了日本工业“集中、依赖、脆弱”的命门,用精准打击代替了全面轰炸,用切断命脉代替了正面强攻。 东风快递的射程和精度,刚好戳中了日本列岛没纵深、工业扎堆的软肋,所以一旦开战,不用流血牺牲太多,就能让它的工业彻底瘫痪。 这不是吓唬人,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差距——日本的工业布局几十年没变,而我们的导弹技术早就今非昔比,这就是现代战争的逻辑,谁的软肋被抓住,谁就输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