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章帝把一群儒生召到白虎观,让他们争论半天,最后自己拍板定了儒家经书的解释,写成

张允文化历史 2025-11-28 06:02:46

汉章帝把一群儒生召到白虎观,让他们争论半天,最后自己拍板定了儒家经书的解释,写成《白虎通义》,说以后就按这个来,谁也别瞎琢磨。这事儿看着像统一思想,可细想,更像是给学问上了把锁。 那会儿儒生们为了经书里一句话能吵翻天。就拿“君为臣纲”来说,有的说“臣必须死忠”,有的说“君有错臣可以劝”,各执一词,连太学里的教授都教不一样的版本。皇帝看着头疼——思想不统一,底下人怎么听话?白虎观会议说白了,就是用皇权给学术划个标准答案。 定下来的东西,确实没争议了。可没争议的另一面,是没人敢再质疑。《白虎通义》里把“三纲五常”硬塞进经书,说这是“天意”,谁要是说个“不”字,就是跟朝廷作对。以前儒生还能各抒己见,这下全成了照着标准答案念的复读机。 有人说这是“学术垄断”,可皇帝要的就是这个。东汉那会儿,外戚宦官轮流捣乱,朝廷就怕人心散了。统一经书解释,既能让读书人有个共同的“规矩”,也能借“天意”巩固皇权——你看,连学问都得听皇帝的,其他事更得听话。 只是苦了那些有想法的学者。郑玄后来注经书,偷偷把不同的说法都加进去,就因为看不惯这种“一家之言”。可见就算有“钦定”,真正的学问也堵不住——就像水往低处流,你硬要筑个坝,它总会找缝儿渗出来。 学术这东西,本就该吵吵闹闹才能长进。白虎观会议用皇权定标准答案,看着是解决了争论,其实是把学问变成了统治工具。短期是稳住了局面,可时间长了,思想一僵,离出问题也就不远了。毕竟,怕争议的学问,从来不是真学问。汉书解读 汉书成帝纪 五经异义疏证 汉私章 汉知简本 白虎帝君 汉知简百科全书

0 阅读:3
张允文化历史

张允文化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