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编《说文解字》,专挑那些古奥的字形解释,民间通行的“俗字”一概不收,说“这是

张允文化历史 2025-11-28 12:02:16

许慎编《说文解字》,专挑那些古奥的字形解释,民间通行的“俗字”一概不收,说“这是乱造的,不算正经字”。那会儿老百姓写“车”字,早就简化成了两横一竖,他偏要写成像辆马车的复杂古体,还说“这才是字的本来样子”。这股子认死理的劲儿,到底是守了规矩,还是把汉字框死了? 其实他那会儿,汉字早就乱了套。隶书改篆书,草书又改隶书,同一个字能写出七八种模样,连官府文书都常认错。许慎怕这么乱下去,祖宗传下来的字脉就断了——每个字的形、音、义,都藏着古人的心思,比如“道”字,他解释成“所行道也”,从“辵”(走)从“首”(头),意思是“用头脑指引脚步”,这背后是古人对“道路”的理解。要是都写成俗字,这些讲究就全没了。 他排斥俗字,不是讨厌简化,是怕丢了根。就像现在的人看简体字,偶尔也会想“‘爱’字为啥少了个‘心’”,许慎的心思差不多——不是不让变,是变之前得知道本来是啥样。《说文解字》里收了九千多字,每个字都追着甲骨文、金文的源头说,等于给汉字建了个家谱,让后来人知道“这个字为啥这么写”。 可话说回来,文字本就是让人用的。民间造俗字,图的是好写好认,就像现在发微信用表情包,方便才是硬道理。许慎把这些字拒之门外,确实有点太较真。后来到了魏晋,俗字该流行还是流行,连王羲之写书法都用简体,可见文字的变化,不是一本《说文》能拦得住的。 但他这“僵化”也有好处。要是没有他这么较真,好多古字的来历就真没人知道了。现在我们能看懂甲骨文,能从字形里琢磨古人的想法,《说文解字》功不可没。他就像个守仓库的老匠人,别人嫌旧东西占地方,他偏要一件件擦干净、记清楚,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 文字这东西,既要有根,也要会变。许慎的排斥,是怕根断了;民间的俗字,是顺着时代在长。两者看着矛盾,其实缺一不可——没有他守着源头,变化就成了瞎变;没有俗字跟着生活走,文字就成了死古董。许慎的“僵化”,说到底是种坚守,这种坚守,让汉字在变来变去里,始终没丢了自己的魂。说文解字 说文解物 解文说词 说文解字新编 说文解字七书 说文 车什么解

0 阅读:0
张允文化历史

张允文化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