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9岁的霍华德成为中情局驻莫斯科情报站副站长,掌握着美国在苏联所有间谍的秘密名单。
这个年轻男子,凭借流利的俄语和德语,顺利通过层层选拔,进入美国情报机构的核心部门。他手握着美国在苏联情报网络的命脉,这份责任重大,也意味着他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命运的转折点悄然来临。1983年,例行的诚实度测试中,霍华德未能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他不仅染上了毒瘾,还存在财务上的违规行为。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他从事间谍活动,但中情局还是将他解雇了。
失去工作,霍华德对曾经的雇主充满了怨恨。这种怨恨像毒蛇般吞噬着他的理智,最终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1983年10月,他出现在华盛顿的苏联大使馆,递交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可以帮助你们摧毁中情局在莫斯科的情报网络。”这封信如同投下的一颗炸弹,彻底改变了冷战的谍报格局。
克格勃迅速行动起来,在维也纳安排与霍华德及其妻子玛丽的会面。霍华德为了个人私利,毫不犹豫地出卖了美国在苏联苦心经营多年的情报网络,一次性就提供了12名潜伏特工的名单以及大量机密情报。美国的苏联情报网因此遭受重创,顷刻间土崩瓦解。作为交换,他获得了5万美元的酬劳。
霍华德的背叛并没有一直隐瞒下去。1985年,一名叛逃到美国的克格勃高级官员尤尔钦科的供词,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克格勃迅速通知了霍华德,他开始了一场惊险刺激的逃亡。为了躲避联邦调查局的追捕,他与妻子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障眼法”:在行驶途中突然弃车,留下一个穿着霍华德衣物,用报纸填充的假人坐在副驾驶座位上,成功蒙蔽了监控人员;同时,家中播放着预先录制的电话录音,制造出他还在家的假象。最终,他凭借克格勃伪造的证件,经芬兰逃往苏联。这场逃亡让中情局颜面扫地,三十多名监控人员竟然毫无察觉。
在苏联,霍华德最初过着舒适的生活,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他的生活也急转直下。妻子玛丽带着儿子回到了美国,霍华德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教英语勉强维持生计。2002年,霍华德突然离世,俄罗斯警方调查后结论为醉酒意外,但案情扑朔迷离。当晚,一辆悬挂外交牌照的车辆曾在霍华德住所附近出现,而他的回忆录手稿则在警方到达前神秘消失。霍华德的死,至今仍是冷战谍报史上一桩未解之谜,他的人生,最终成为冷战残酷现实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