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真有一手,把贼喊捉贼练成了舆论模板。 6月30日,欧洲媒体《现代外交》抛出一篇标题看似中立的文章:《东盟如何在中国“一带一路”扩张影响下保持平衡》。乍一看,是在帮东盟出主意;细一读,全篇都在一句话上打转:吃中国的钱没问题,但别忘了替我们盯着点中国。 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文章一边承认中国在东南亚搞基建、建港口、修铁路、铺光伏确实带来了“便利”“技术红利”“数字转型的加速器”;一边马上话锋一转,说东盟国家正在失去“财政主权”“数字主权”,下一步可能会“陷入依赖”。 到底是怕我们帮助发展,还是怕他们发展得太快、太顺、不再看西方眼色行事? 这种“合作有罪论”,我们早见过太多。翻译成白话就是:你能搞基建可以,但别搞得太成功;你能跟东盟做生意可以,但别赢太多朋友;你要帮助他们发展没关系,但最好还是让我们来当引导者。 吃中国饭,但要照西方剧本走。否则,你的每一笔投资、每一段铁路、每一根光缆,都是“扩张”,都是“渗透”,都是“陷阱”。 所以,文章最大的险恶,不是把中国骂成什么,而是教东盟国家怎么一边收中国好处,一边回头给西方当枪使。它不是在提醒东盟“战略自主”,它是在引导东盟走上“用中国的钱,替西方干活”的自残路线。 说穿了,这是西方媒体干惯的活:给你画个“中立者”的光环,诱导你站到自己对立面,最后再在你的背后补一刀。 他们最怕什么?怕东盟真认清了局势:这世界上真的有不用你跪、不用你让、不用你交主权,就能获得实在支持的大国存在。更怕的是,有一天他们发现,这种支持不靠说教、不是慈善,更不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摆姿态,而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尊重。 至于那套被炒烂的“债务陷阱”说辞,不妨再翻一遍账。 斯里兰卡“破产”不是因为中资贷款,而是因为西方主导的资本市场定价游戏把它逼进了死胡同;中国的债务份额连10%都不到。反观西方机构,债权占比高达七成以上。但谁在被骂?还是中国。 原因很简单:我们动的是他们几十年来靠金融玩出来的控制杠杆。 东盟国家不是傻子。中老铁路跑得好不好,老挝人自己清楚;中马高铁压下来多少成本,马来西亚人自己明白;越南、泰国、印尼现在天天争着抢着谈合作项目,不是因为迷信中国,而是因为现实就摆在那。 什么“主权让渡”?请问中企修条铁路,中方有没有要求修宪?建个港口,中国有没有派舰队?数据中心外包给华为,是不是就成了“被中国控”?西方人是不是看谁用不上亚马逊AWS,就开始焦虑症复发? 这篇文章把自己包装成分析师,实际上就是一个高级版的意识形态推销员。开头说合作有利,结尾来一句“要警惕中国影响力”,还强调要“多边参与”“西方监管”,就差直接说“钱你收了,阵营还是要选对的”。这不是“保持平衡”,是想让东盟变成不拿枪的雇佣兵。 而且更毒的一点在于,这种论调很会挑时机:等中国项目落地、回报可见之后,马上出手挑拨,这时候讲“战略焦虑”,最容易让人动摇。 但中国不是西方,中国从不要求东盟站队,从不干涉主权,也从没要求“你帮我说话我才帮你修桥”。但也正因如此,我们对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才格外警惕。 你要与我合作,没问题;你要一边合作一边布局我的对手,那也别怪我下一轮政策重新定向。外交,不养白眼狼。 西方最怕的就是南方国家意识到这一点,中国是可以谈合作、但绝不会被“用完即丢”的国家。尤其在今天,当越来越多国家厌倦了那套“给你糖就要你命”的外交玩法之后,中国的“不干涉+实用主义”路线就显得分外稀缺,也分外刺眼。 《现代外交》这种文章的出现,其实正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在南方世界做得太扎实,已经动了西方几十年来靠“价值观输出+金融工具”维系话语权的根。 他们不能接受你从实事出发,他们只接受你从“立场”出发。他们嘴里念着“平衡”,心里想的全是怎么继续当裁判、当庄家、当上帝。 而凡是听信他们建议、真去走“合作+防备”的路线的国家,最终只会发现:项目搁浅,机会溜走,身后还多了个债主。 合作要讲规则,但不需要讲忠诚;共赢可以多元,但不能双标。东盟要看清的不是中国“有没有图谋”,而是西方“图谋早就写在你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