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9年,解放军一名走失的战士正在越南的农田里挖红薯,突然迎面冲过来七八名越军

1979年,解放军一名走失的战士正在越南的农田里挖红薯,突然迎面冲过来七八名越军,却并没有人向他开枪,这是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初春,中越边境的炮火撕开了山林的宁静,解放军第41军361团8连奉命向高平方向穿插,任务是吸引敌军,为大部队开路,班长陈书利和他的战友们,就这样一头扎进了陌生的越南山林。 谁知一场遭遇战,直接把这支队伍打散了,陈书利和几个战友与大部队彻底失联,补给中断,弹药告急,仿佛被扔进了一座孤岛。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几天后,当他在一片红薯地里寻找活路时,竟会上演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对峙,而对面七八名荷枪实弹的越军,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开枪? 故事得从陈书利说起,他1956年出生在湖南衡南的农民家庭,从小听着村里老人的革命故事长大,爱国这件事,对他来说朴素又实在。 在1976年,陈书利参军入伍,成了41军的一员,在部队里,他训练肯吃苦,打仗不怕死,很快就当上了班长。 直到1979年战事爆发,23岁的陈书利跟着部队上了前线,他对自己军人使命的理解,也将在炮火中得到最直接的检验。 在2月17日凌晨,总攻号角吹响,陈书利所在的8连在穿越高平山林时,撞上了越军的火力网,山里大雾弥漫,道路泥泞,子弹在头顶乱飞,队形瞬间被打乱。 并且危急关头,陈书利和副班长韦程儒负责断后掩护,可等枪声稀落下来,他们才发现,自己和另外五名战友——黄志荣、马战社、熊武俊、陈武贤、胡清祥,已经彻底跟大部队走散了,无线电也失灵了。 而他们七个人,三支步枪,九枚手榴弹,不到一千发子弹,外加几名伤员,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并且身处敌后,方向不明,陈书利当即被推为临时指挥,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朝北走,想办法回到中国境内。 这支临时小队定下规矩,白天隐蔽,夜里行军,遇到小股敌人就打,碰上大部队就绕。 在2月19日夜里,寂静的山路被枪声划破,马战社中弹倒地,陈书利一边指挥大家架起伤员撤退,一边甩出手榴弹压制追兵。 而又熬过一夜,到了20号中午,饥肠辘辘的七个人摸进一个异常安静的村庄,他们正挨家挨户搜索,刚进一间茅屋,屋顶突然破了个大洞,村口的枪声也随即炸响,他们被包围了。 然而,陈书利反应极快,带着大家用屋里的肥料袋堆起掩体,就在这狭小的茅屋里跟越军打起了攻防战。 凭借这道简易防线,他们硬是顶住了越军十多次冲锋,陈书利自己就亲手打掉了十几个冲到近前的敌人。 直到天黑,弹药见底,他们才决定分头突围,约定在10号公路北侧集合,可是在混乱中,队伍再次被打散,陈书利在浓雾里也迷了路,只能独自前行。 但连续几天的作战、饥饿和伤痛,让陈书利的身体濒临极限,2月21日清晨,当他头晕眼花地走到一片山林深处时,发现了一片红薯地。 但求生的本能让陈书利顾不上危险,俯身就用手去刨,就在他埋头苦挖时,身后传来石子滚动的轻响,他猛地回头,心一下沉到了底:七八名越军端着枪,离他只有不到十米远。 这是一个必死的局面,可奇怪的是,对方并没有立刻开枪,当时天色微亮,陈书利的军装上满是泥污,在昏暗的光线下,和越军的土黄色军装很难分辨。 但陈书利没有举枪,反而继续弯着腰,甚至冲他们咧嘴笑了笑,活脱脱一个听不懂话的本地农民。 而且越军显然被陈书利这副模样给迷惑了,放松了警惕,开始慢慢围拢上来,就在双方距离缩短到几米时,陈书利动了,他猛然起身,举枪就是一梭子,几名越军应声倒地。 这让枪声惊动了周围更多的敌人,陈书利不敢恋战,转身就朝红薯地后方的小山头撤退,撤退途中,他腹部中弹,腿也受了伤,最后滚进了一个潮湿阴冷的山洞。 并且陈书利把剩下的手榴弹都放在身边,做好了万一被发现就同归于尽的准备。 直到2月26日,远处隐约的枪声让陈书利精神一振,他判断,这是解放军追过来了,他挣扎着爬出山洞,靠着山石,一步步朝枪响的方向挪动。 在几个小时后,当陈书利终于爬到10号公路旁,看到那面熟悉的五星红旗时,再也撑不住了,跪在地上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随即昏死过去。 当战友们发现陈书利时,这个年轻人已经瘦到了45公斤,军装像一层硬壳粘在身上,仿佛刚从地狱里走了一遭。 陈书利被救回后,得知小队的其他成员多数也已脱险,部队核实了他们的战斗经过:一支七人小队,在敌后坚持了五天五夜,用有限的弹药击退数次围攻,而陈书利本人更是亲手击毙数十名敌军。 在战后,陈书利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其他六名战友也荣立战功,他们的事迹后来还被画成了连环画《威震峡谷七勇士》。 直到战争结束后,陈书利复员回乡,对于那段经历,他很少主动提起,总说是兄弟们过命的交情和运气好。 【信源】英雄画卷——对越自卫还击战通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