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新政府上台,面对戈兰高地这块硬骨头,掏出了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方案:要求以色列先归还三分之一的高地领土;作为交换,叙利亚愿意承认剩下的三分之二属于以色列;更奇的是,这被以色列掌控的三分之二里头,还要拿出一份来,反过来租借给叙利亚使用25年。
这方案听着像在复杂的戈兰高地问题上玩“切蛋糕”。
戈兰高地可不是普通的山丘,它紧挨着以色列北部边境,地势高得能俯瞰以色列大片土地。
更关键的是,它是约旦河重要的水源地,被称为中东的“水塔”。
谁控制了高地,谁就在水源和军事安全上握有巨大优势。
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中把它从叙利亚手里抢了过来,从此牢牢攥在掌心。
叙利亚如今提出“三三制”加租借,实属无奈中的挣扎。
过去几十年,叙利亚在战场上打不赢,国际谈判桌上也少有进展,以色列更是直接立法吞并了此地。硬要不回,就换个法子:要一点,认一点,再租一点。
这办法听着新鲜,背后却是实力悬殊下的无奈算计——能拿回一点是一点,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一小块,也算是对国内民众有个交代,证明政府没有完全放弃这片祖宗地。
然而,这方案对以色列来说,恐怕连谈的兴趣都没有。
以色列靠实力抢来的战略要地,早已视其为国家安全命脉。
归还三分之一?无异于自断臂膀。承认主权?
以色列法律早已单方面宣布戈兰高地是以色列“永久主权领土”。
至于租借?更似天方夜谭。以色列凭什么要把自己掌控下的土地,再租给曾是对手的叙利亚?
这逻辑在以色列人看来,怕是难以理解。
过往谈判中,以色列连几平方公里缓冲区的退让都极其艰难,更别说涉及核心领土的归还与租借了。
戈兰高地的僵局,不是靠“切蛋糕”式的巧妙分割就能轻易化解的。
核心问题在于双方巨大的实力鸿沟与互信缺失。叙利亚的方案,更像是在绝对劣势下试图抓住的一根稻草,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以色列手握实控权,又有强大实力支撑,不可能为了一套充满想象力的分割租借方案,就松动自己视为命门的战略利益。
戈兰高地这块“蛋糕”,终究不是厨房案板上能随意切分的那一种。它浸透了历史的血与火,缠绕着现实的利与害。
叙利亚的新招,勇气可嘉,想法奇特,但在冰冷的地缘政治现实面前,恐怕难以撬动以色列坚固的门锁。这块高地的归属,依然深陷于无解的死结之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