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上半年31省份外贸“半年报”,全国进出口总值达21.79万亿元

中国经济报导:根据2025年上半年31省份外贸“半年报”,全国进出口总值达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22个省份实现正增长,外贸大省(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合计贡献全国进出口总值的64.1%,成为稳定外贸基本盘的核心力量。

外贸大省挑大梁,长三角表现尤为突出

规模与贡献

广东以4.55万亿元进出口总值稳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4%,对全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28%,连续8个季度正增长。

江苏(2.81万亿元)、浙江(2.73万亿元)紧随其后,长三角地区整体进出口8.16万亿元,占全国37.4%,其中浙江出口2.07万亿元,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19.8%,居全国首位。

结构优化

外贸大省出口动能向高端化转型: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占比67.8%,其中“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增长28.8%;浙江电动汽车出口增长86.3%,安徽“新三样”出口增速超六成。

江苏船舶出口增长27.6%,高端装备制造竞争力凸显。

市场多元化

外贸大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79万亿元,其中对中亚五国增长23.1%;山东对非洲、中东出口分别增长30.7%、11%,新兴市场贡献超6成出口增量。

中西部潜力释放,沿边省份高速增长

增速领跑全国

青海以57.7%的进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一,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增长32倍,新能源产品成为核心增长极。

甘肃、湖北分别以33.8%、28.4%的增速紧随其后,湖北对东盟、欧盟进出口分别增长71.9%、43.2%,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超七成。

产业升级与通道优势

四川、河南等中西部省份进入进出口前十,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四川对欧洲出口增长18%,河南汽车出口增长354.3%。

西藏贸易伙伴拓展至110个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18.1%。

负增长省份的挑战与转型

原因分析

重庆、陕西、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因电子信息产业外迁(如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减少29.6%)、全球需求萎缩(集成电路进口下降16%),进出口增速下滑。

北京、上海进口受中间品本土化供应替代影响,分别下降18.7%、7.4%。

转型路径

部分省份通过培育新动能对冲风险:西安太阳能电池、汽车出口分别增长23.2%、189%;重庆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69.6%,逐步摆脱对传统电子产品的依赖。

政策驱动与未来趋势

政策支持

各地通过关税优化、自贸区建设等提升竞争力:江苏推动5项关税调整建议落地,为企业节省成本超1亿元;广东自贸区进出口增长22.3%,综合保税区增长28.2%。

专家预测

下半年外贸预计呈现“前低后高”走势,新兴市场(非洲、中东)和跨境电商将成为关键增长点。

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国内政策持续发力(如对53个非洲国家实施零关税)有望支撑全年外贸稳中提质。2025年上半年外贸呈现“东部稳、中西快、沿边活”的格局,外贸大省通过产业升级和市场多元化巩固优势,中西部依托政策红利和通道建设加速追赶。

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但中国外贸凭借韧性的产业链、多元的市场布局及政策精准发力,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结构、深化开放,以应对全球贸易格局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