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莉斯汀
AI行业的兴起,从AI软件,到穿戴式的AI工具,再到AI潮玩、AI机器人,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有人预言,AI设备一旦普遍性地植入到人体并被应用,目前的“碳基人类”便可能转化成“硅基人类”,从而出现新物种。
这种事看似遥远,又似乎离我们并不远,尤其是当我们看到身边因为AI而“活”起来的各种机器人越来越多,从教育类AI机器人、陪伴类AI机器人,甚至未来出现的AI伴侣,比如马斯克最近刚扔出的“炸弹”——AI女友,虽然暂时仍停留在二次元,但已让人津津乐道。
对于很多人来说,目前的AI机器似乎还只是像个新潮玩具,但哪怕只是AI玩具,如今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也带来无限生机。
功能具体化,让玩具“大小通吃”
随着物质的丰富,小孩子的玩具架上早就不止是积木、洋娃娃,一个会说话、唱歌、讲故事的智能玩具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也成了“新型玩具”,其功能早就不局限于通讯工具、搜索引擎,各种软件已让手机功能包罗万象。
但既然是玩具,对其形态的要求自然不能千篇一律,需要更富有想象力。最近,成年人的包挂、手机挂又开始流行起养“电子宠物”,养老院里的老年人也开始接触到一些“能说会唱还可以抱抱”的贴身护理机器人。玩具的定义不再只是可能会“玩物丧志”的摆件,越来越明确的功能性让它“大小通吃”,百变加身。
比如中国原创潮流IP先锋品牌TOYCITY(简称TC)7月18日刚发布的首款智能情感陪伴玩偶——小耙AI。它就突破了传统玩偶的静态属性,通过深度融合前沿AI交互技术加持原创IP,成为一款能提供情感支持与陪伴的新型AI玩具,能进行高度拟人化、个性化的对话互动,能倾听烦恼、分享快乐、给予回应,核心用户群目前锁定了15-35岁的都市新生代。
不久前,日本电子产品公司卡西欧推出的一款AI宠物Moflin,仅凭借其毛茸茸的治愈系外观与AI对话功能,一推出便引发抢购热潮。
最近大热的还有针对老人市场研发的护理机器人,也可以说是一种“老人玩具”。它们不仅有陪伴作用,可能陪老人聊天、取乐,还可以提供专业的护理功能,特别适合一些行动不便、有各种身体障碍的老人。
AI玩具的功能化,注定它已不仅是“玩具”,还承担着实际的工具作用。
《2025-2031年中国AI情感陪伴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预计,2025-2028年,我国AI情感陪伴行业市场规模由38.66亿元增长至595.06亿元,其间年复合增长率148.74%。还有数据显示,全球情感陪伴市场正以26.6%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2030年规模预计达62亿美元。
人们早已不满足于一个存在于手机屏幕里的“对话”交流,更需要有实体来承担、寄托情感,AI玩具的功能性越发显现出来。
AI有市场,价格依旧“不容小觑”
AI的加入,为原本缺乏互动性的传统玩具赋予了更多内涵。它已从初代的基础教育功能,逐步升级到更丰富多彩的呈现。AI技术不仅催生玩具的新品类,也推动了传统玩具产业价值重构。通过与大平台的交互协议,普通玩具工厂也能生产出“高智能”的AI玩具——只需要在原来的玩具设计基础上,购入成熟的AI成模块加持。因为无须自主研发技术,高端玩具的成本在下降,同时也缩短了玩具研发周期。
但目前来说,AI玩具依然身价不菲。因其功能升级,形式新颖,注定它有更大的市场价值,那么第一波“韭菜”还是要被割的。比如一款也是由日本机器人GrooveX公司制作的陪伴机器人LOVOT,今年2月把专卖店开到中国上海,目前购入一台LOVOT的基础价格为29800元,有些特定款甚至卖到6万元一台。
有报道称,这款玩具自面世以来,在日本甚至卖出超过万台。拥有它的客户已自成“圈子”,他们会在社群里分享各自的“养娃”心得——对于它们的主人来说,它们已不仅是个可有可无的电子宠物,更像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这些LOVOT的拥有者在购买后,其实还需每月支付880元的订阅费,卖方解释称,这是方便用户使用覆盖LOVOT日常活动所需的软件和应用。
而卡西欧推出的AI宠物Moflin,原价一只高达约2800元,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已经炒至6000元。它一样也有后期的“ClubMoflin订阅服务”,包括维修、清洁和更换毛皮,年费就高达3100元人民币。
苹果机器学习研究团队前段时间公开的一款非人形AI机器人,外型类似当年皮克斯的吉祥物“顽皮跳跳灯”,其实就是一款融合了灵动交互与情感表达的智能台灯。
它不仅能根据用户手势调整光源位置、跟随书本移动照明,还能通过投影显示的方式和用户实现互动,甚至用“推杯子”的动作提醒用户喝水,实现它的“人文关怀”。这款功能性AI玩具一曝光就大受欢迎,预计2026-2027年间才正式上市,但最终售价可能高达1000美元(约合人民币7299元),目前已有很多人预订。
业内预测,苹果公司推出的这款AI台灯瞄准的是高端市场,这是苹果公司在加速布局家庭智能生态的动作之一。
未来,整合Siri语音助手、FaceTime视频通话及智能家居控制功能,类似的AI功能“玩具”或将成为家庭场景的交互中枢。目前你以为它只是一款有趣的AI潮玩,但也许不久后它会出现在许多人的家中,帮你“操控一切”。
脑洞大开,未来潮玩“按需造型”
未来的玩具越来越不需要具体的形象去定义,它们应该可以随心所欲“按需造型”。比如最近,一位德国工程师设计的一款“大脑是GPT-4o、身体像只有一只触手的章鱼”的AI玩具Shoggoth。
它能与人对话,互动时还会有一些意外表达,逗主人开心。它头顶的触手完全就是“按需生成”——它只需要一只手的动作,就可以有效传递自己的意图、自信、注意力等内部状态,它自然就不需要按常规形态来自我呈现。
总之,用户的需要在哪里,AI潮玩的机会就在哪里。它们正从被动的角色,开始变得更懂人、更理解人、更贴近现实生活。因此目前业内已达成共识的是,AI玩具的潜力价值显然不是只做一个有情绪价值的陪伴摆件,未来AI玩具的竞争,是从“玩具”到“情感入口”的生态战争,还将要转向“内容+服务+数据”,构建全新的玩具生态。
而马斯克最近基于Grok4大模型推出的“虚拟伴侣”,分别是动漫女性角色Ani和卡通熊猫Rudy,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一款“陪伴玩具”,只是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罢了。
拭目以待,我们身边的AI玩具存在感可能会越来越高,因为它们的潮起云涌已不仅是技术革命的产物,更是人性需求的映射——在物质丰裕时代,人们对情感连接、个性化体验的追求越来越无止境,这场千亿赛道的争夺战,只会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