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这退休教授火了!”重庆,一位退休教授去贵州避暑,意外看到山区孩子英语教学水平低

“这退休教授火了!”重庆,一位退休教授去贵州避暑,意外看到山区孩子英语教学水平低,他大手一挥,竟然直接将自己的农家院,改成了“英语角”,每年暑期,他都来此地免费给孩子们辅导英语,这一干就是整整13年,面对采访,老教授说:“只要孩子们想学,我就会一直干下去。”网友: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011年的夏天,76岁的重庆退休教授刘晓生跟着家人到遵义桐梓县海校街道水井社区避暑。 山间的风带着凉意,吹散了重庆的暑气,却吹来了一件让他牵挂十多年的事。 那天,刘晓生在村里闲逛,路过附近的学校时,听见教室里传来孩子们读英语的声音。 走近了才发现,孩子们的发音很不标准,而且教室条件很差,土墙裂着缝,窗户上的玻璃早就没了,只用塑料布糊着挡风。 他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里长期缺英语老师,孩子们只能对着课本自己学,根本没人教他们正确的发音。 刘晓生年轻时是部队特招的外语人才,在成都军区某部训练大队教了三十多年书,对英语教学再熟悉不过。 看着孩子们捧着卷了边、甚至缺了页还用线缝着的课本,他心里不是滋味。 父亲是老革命,从小就教他“为人民服务”,这会儿他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 最开始,他就在租住房子的走廊上,找了几个孩子教他们英语。 消息传开后,附近的村民都把孩子往这送。 没桌子板凳,大家就凑钱买,后来人越来越多,屋里坐不下,有户村民干脆把自家院坝让了出来。 就这样,水井社区有了个“坝坝英语”课堂。 院坝里有棵老槐树,夏天能遮不少阴凉。 最开始,孩子们都怯生生的,扒着门缝往里看,不敢进来。 刘晓生就想了些办法,教他们玩单词游戏,唱英文儿歌,慢慢的,孩子们就愿意来了。 他还特意做了音标小卡片,有时候嫌黑板不够用,就捡根树枝在泥地上写,一点点帮孩子们纠正发音。 从那以后,每年夏天来桐梓教英语,成了刘晓生雷打不动的事。 他一般五月就从重庆出发,坐二十多个小时的车过来,七月整整教一个月,八月底再回去。 有一年赶上洪水,路被冲垮了,他就绕路坐船过来,一点没耽误上课。 家人总劝他,年纪大了别这么累。 他不听,总说“为人民服务不分退休与否”。 其实他的课一点不轻松,一周要上六天,每天教四个小时,比他退休前在部队教课还累。 学生也越来越多,从小学生到高中生,最多的时候有一百二十个。 他自己排了课程表,贴在墙上,每天按点上课,从不马虎。 这些年,刘晓生自己掏钱给孩子们买了上千本练习册和铅笔。 物价涨了,他每次来带的钱就更多些,总想着多给孩子们添点文具。 孩子们跟他也亲,放学路上遇见了,老远就喊“刘爷爷”。 有个叫龙城银的孩子,后来去实习了,还特意骑车过来跟他分享消息。 房东的儿子李正阳说,刘老师的课有意思,学起来效率特别高。 在刘晓生没来之前,水井社区的孩子们放了学,要么在路边疯跑,要么抱着手机打游戏,家长们忙着干活,也顾不上管。 现在不一样了,每到暑假,院坝里就满是读书声。 大家见面不再只聊农活,而是比谁家孩子进步快,邻里之间互相帮衬着,风气越来越好。 社区负责人杨金海说,刘老师带来的不只是英语知识,更是一种劲头。 村里以前有个老教师,退休后在祠堂教孩子们写字,一直教到八十多岁走不动路。 现在,这两位老人成了村里人常念叨的榜样,大家都说,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不能光想着享福。 他总说,一个好老师能影响学生一辈子。 现在在桐梓,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他觉得这份被需要的感觉,比啥都珍贵。 有人问他,都七十多了,为啥还这么拼。 他说,自己既是军人又是老师,军队培养了他,就不能给军队丢脸。 只要身体还行,每年夏天,他就还来桐梓。 今年的“坝坝英语”课堂早就开课了。 院坝里的老槐树下,孩子们跟着刘老师读英语的声音,又一次在山间响了起来。 就像过去十三年里的每一个夏天一样,清亮,又踏实。 其实,像刘晓生这样退休后发挥余热的人不算少,但能坚持十三年在乡村免费教课的,确实难得。 他的“坝坝英语班”不只是填补了当地英语教学的空白,更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学习的兴趣,也在村民中间播下了互助的善意。 这种不计回报的付出,让教育的意义超越了课堂本身,也让我们看到,普通人的坚持,真的能慢慢改变一些事情。 #MCN双量进阶计划#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5
用户10xxx35 2
2025-08-06 22:07
这个老师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