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肺好时节,7个养肺中药茶饮对于患有鼻炎的人来说,秋季养肺十分重要。因为肺与

飞翔说健康 2025-08-13 08:35:47

秋季养肺好时节,7个养肺中药茶饮

对于患有鼻炎的人来说,秋季养肺十分重要。因为肺与鼻炎的发作和缓解关系密切,秋季气候干燥易伤肺气,进而加重鼻炎症状,通过养肺可改善鼻炎不适。

一、桑菊饮

出处:《温病条辨》,是治疗风温初起的辛凉轻剂。

自制方法:需霜桑叶、菊花和少许白糖。把桑叶和菊花加水滤去杂质,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一段时间,滤去桑叶与菊花,按个人口味加入白糖,也可直接用开水泡茶饮用。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用于预防与治疗风温感冒及其引发的咳嗽。

二、白虎汤

出处:《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

相关记载:《温病条辨》称其为辛凉重剂,有清热除烦、止渴生津的功效。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急性传染病或非传染性急性热病,比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肺炎、肺脓疡、中暑等,是治疗高热急症的首选经方,也常用于流行性感冒、肺炎、肺脓疡等疾病的治疗。

三、玉屏风散

出处:朱震亨的《丹溪心法》,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

用法:将上药制成粗末,每次按一定量服用,每日 2 次,水煎服;也可制成汤剂,按原方比例确定用量。

作用:能益气固表止汗,用于治疗表虚自汗,像汗出恶风、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等情况,还可治疗虚人腠理不固、容易感冒。在现代常用于感冒、多汗症、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属卫虚不固的病症,可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四、泻白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由地骨皮、桑白皮(炒)、甘草(炙)组成。

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用于治疗肺热咳喘证,如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下午 3 - 5 点发热最重)、舌红苔黄、脉细数等。

适用病症:常用于支气管炎、肺炎、小儿麻疹初期等证属肺中伏火郁热的病症。注意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五、杏苏散

出处:《温病条辨》,由苏叶、杏仁、半夏、茯苓、前胡、橘皮、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水煎服。

功效: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病症:主治外感凉燥证,例如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浮弦等。燥证分为外燥和内燥,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此方剂治疗伤风咳嗽时,紫苏可宣散肺家风寒利气;杏仁泻肺降气消痰;桔梗、枳壳开泄肺气利咽喉等。如果形寒畏寒、口不燥,可加生姜、红枣;畏热口燥,则加芦根。现代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气不宣、痰湿内阻的病症。

六、百合固金汤

出处:《慎斋遗书》,由百合、熟地黄、生地黄、当归身、贝母、麦冬、白芍、桔梗、玄参、甘草组成,水煎服。

功效:养阴润肺、止咳化痰。

主治病症: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像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此为治疗阴虚咳嗽的常用方剂,以咽喉燥痛、咳痰或痰中带血、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辨证要点。使用时,若咳嗽痰多,可加百部、瓜蒌润肺止咳化痰;咯血较重,可加藕节炭、白茅根、白及等凉血止血。注意此方剂中多为甘寒滋腻之品,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应慎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结核、肺癌、自发性气胸、支气管扩张、咯血、慢性咽炎之燥热咳嗽、小儿久咳等属肺肾阴虚的病症。

七、养阴清肺汤

出处:《重楼玉钥》,适用于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病势甚速,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药物组成:有生地黄、麦冬、玄参、炒白芍、丹皮、薄荷、贝母、生甘草。

服用方法:水煎服。体虚可加熟地黄,或生地黄与熟地黄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加天冬、茯苓。

治疗范围:除治疗白喉外,凡由肺肝燥热所致的咽喉肿痛不利者,均可采用本方治疗。此汤内寓增液汤方,有强大的养阴清热解毒作用,对于阴虚所致的上焦各种炎症均有一定疗效,也可治疗一般咽喉痛而偏阴虚者。

中医开方讲究一人一方,因病加减,不可盲目自行抓药。

0 阅读:38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