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

梵西之花 2025-10-23 20:22:38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印度这波针对苹果的操作,妥妥的是“先把你骗进来,再关门宰割”的老套路,而苹果之所以只能被动承受,核心就是已经砸下的真金白银让它没法轻易转身。为了规避关税压力和实现供应链“多元化”,苹果近些年陆续把8条核心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和卡纳塔克邦建起了3家工厂,还有2家正在紧锣密鼓筹建,2024财年光是在印度生产的苹果手机就价值220亿美元,其中176亿美元的产品都用于出口,占印度智能手机出口的大半份额,甚至计划到2026年底让印度生产的苹果手机占全球产值的25%,专门供应美国市场。这些投入可不是小数目,厂房建设、设备采购、工人培训、供应链搭建,每一笔都是砸进去就收不回来的钱,苹果已经把自己的产业链深度绑在了印度的战车上。 就在苹果一门心思扩大印度产能的时候,印度突然翻出了1961年的老黄历,拿出当年的《所得税法》说事,声称苹果不能只交印度工厂那点税,连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都得给印度交一笔“关联税”。这看似荒唐的要求,其实早有先例,印度玩这手已经轻车熟路。早年间英国沃达丰公司在印度做了一笔收购交易,印度税务部门先是要求交22亿美元税款,被最高法院驳回后,直接推动议会修改1961年的税法,搞“溯及既往”,硬是把罚款金额涨到了56亿美元,逼得沃达丰只能找国际仲裁才勉强脱身。还有苏格兰的凯恩能源,也被印度用同样的老法律追着征税,最后只能靠扣押印度在巴黎的外交公寓、印度航空的海外资产来抵偿赔偿。 印度对付苹果的这套逻辑,和它收拾其他外资企业的手段如出一辙,都是先抛出甜饵引你入局。为了吸引苹果搬迁,印度曾推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承诺给现金奖励和政策优惠,让苹果觉得有利可图。可等企业真金白银投进去,就立刻变脸,用几十年前的旧法律找补。小米就是前车之鉴,2022年印度突然冻结了小米48亿人民币的资产,理由是把支付给高通的专利费定性为“逃税”,后来又追加追缴5.6亿人民币税款;三星更惨,被印度要求补缴6.01亿美元税款,这几乎吞掉了它在印度一年大部分的利润。这些案例都说明,印度所谓的“招商引资”,本质就是“割韭菜”,先把外资骗进来,等你扎根了就用法律当镰刀,怎么狠怎么来。 苹果现在之所以进退两难,就是印度吃准了它的软肋。苹果在印度已经建成的产能占全球iPhone产量的21%,未来还要提升到25%,专门供应美国市场的6000万部iPhone都要靠印度工厂生产。如果现在撤离,不仅前期投入的几十亿美元打了水漂,还会错过美国市场的供货期,损失更惨重。而且印度的供应链虽然薄弱,零部件配套率不足30%,但苹果已经为了适配印度生产调整了采购渠道,再想把产线迁回中国或转移到其他国家,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期间的产能空缺根本无法填补。更关键的是,印度知道苹果看重它的市场潜力和出口优势,2024年苹果在印度的出货量增长了39%,首次进入市场前五,这种增长预期让苹果舍不得轻易放弃。 印度拿出1961年的老法律,看似不合常理,实则精准拿捏了苹果的处境。这部法律早就被印度当成了“割韭菜工具”,之前能修改条款追溯沃达丰的旧交易,现在就能用同样的逻辑解读苹果的全球营业额。对印度来说,苹果已经投入的产线、设备和订单都是“人质”,不管法律条款是否合理,只要能逼苹果多交税就行。而苹果明知是陷阱,也只能硬着头皮谈判,因为撤离的成本远比交税更高。这就是印度的算盘:先用优惠政策当诱饵,等外资砸下不可撤回的投资,就翻出尘封的老法律,用“溯及既往”“扩大征税范围”的手段宰割,反正你已经跑不掉了。从沃达丰到小米,再到今天的苹果,印度这套“先勾后宰”的套路屡试不爽,也让自己成了外资眼里名副其实的“收割场”,而苹果不过是最新一个被盯上的目标。

0 阅读:0
梵西之花

梵西之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