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和乌克兰人视为耻辱,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泽连斯基作为一国总统,却不得不在白宫对面的马路边搭个桌子召开记者会。 2025年10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第三次华盛顿之行,创下了人类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耻辱纪录——作为一国国家元首,他不仅没能走进白宫召开记者会,反而只能在白宫围栏外的公园空地上搭起临时桌子,面对着寥寥数名记者完成这场寒酸的发布会,这一幕让所有乌克兰人感到颜面尽失,也成了泽连斯基政治生涯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泽连斯基此行本是抱着孤注一掷的希望,揣着两个关乎乌克兰生死存亡的急事求助美国。第一个急事就是要“战斧”巡航导弹,当时乌克兰前线战局已经陷入绝境,顿涅茨克的阵地上,乌军士兵对着俄军加固的弹药库束手无策,派出的自制无人机在距离目标5公里处就被俄军S-350防空系统全部击落,根本无法对俄境内的军事目标造成威胁。乌军之所以如此渴求“战斧”,是因为这种导弹射程能达到2000公里,携带450公斤高爆弹头,打击精度控制在10米以内,能直接摧毁俄军深埋地下的指挥中心和弹药库,而乌军现有的“海王星”导弹射程只有300公里,连俄腹地的边都碰不到。根据乌克兰军方的测算,要想靠“战斧”扭转战局,每月至少需要100枚持续发射,可美国最多只能提供20到50枚,而且还面临着发射平台的难题——乌军海军舰艇被俄黑海舰队封锁,没法出海发射,地面发射车改造火控系统需要6个月以上,欧洲盟友的适配平台最快要到2026年底才能交付,就算美国同意援助,凑够所需数量至少要等3年,对每天都在伤亡的乌军来说,完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更让泽连斯基绝望的是,特朗普政府直接拒绝了他的请求,理由是“避免给普京借口”,甚至在会晤中把乌克兰前线地图扔到一边,要求他移交顿巴斯地区,还拿出与普京的通话记录施压。 第二个急事是解决冬天的能源问题,当时乌克兰的能源系统已经被打回了“原始时代”,超过70%的热电站被摧毁,电力产能从战前的55吉瓦暴跌到不足10吉瓦,相当于一个原本能供千万人用电的国家,现在连两百万人口的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很多地区每天停电长达18小时,基辅、哈尔科夫等大城市的居民只能靠蜡烛照明,暖气供应时断时续,冬天的气温经常降到零下十几度,老百姓在家裹着厚棉衣也冻得瑟瑟发抖。泽连斯基原本希望美国能提供资金和技术修复电网,可实际情况是,修复仅存的能源基础设施需要大约175亿元人民币,乌克兰政府只能拿出10%的资金,就算加上德国承诺的1亿欧元援助,也只是杯水车薪。更糟糕的是,能源领域的腐败问题让援助资金大打折扣,乌克兰国家核能发电公司因为丑闻导致资金匮乏,连修复变电站的款项都被拖欠,很多技术人员不堪重负选择离职,剩下的人只能超负荷工作,一座变电站修复往往需要数周时间,刚修好又可能被俄军导弹炸毁,形成“边修边毁”的恶性循环。 更让乌克兰人感到耻辱的是,泽连斯基在华盛顿受到的待遇堪称“国宾级羞辱”。他抵达时没有任何美国高级官员接机,原本该入住的国宾级布莱尔国宾馆被换成了普通迎宾馆,与特朗普的会晤还被迫延迟,因为美国总统忙着结束上一场活动,根本没把他的到访放在心上。会晤过程中,两人爆发了40分钟的激烈对骂,泽连斯基以“乌克兰人可失土地不可失尊严”回应特朗普的施压,换来的却是核心诉求被全盘拒绝。当他提出要在白宫内召开记者会,向外界传递美乌合作的信号时,也被美方直接拒绝,最终只能在白宫对面的公园空地上临时搭建场地,周围被执法人员封锁,没有欢迎人群,没有正规的发布会设施,只有冰冷的围栏和远处白宫的影子,成了全球媒体嘲讽的对象。 这场马路边的记者会,不仅让泽连斯基沦为笑柄,更深深刺痛了乌克兰民众的心。基辅市民在看到新闻后纷纷表示,总统受到的羞辱就是整个国家的羞辱,他们三年来为独立和自由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却在最需要盟友支持的时候被如此轻视。乌克兰国内的民调显示,虽然还有57%的民众信任泽连斯基,但超过六成的人对美国的失望情绪达到顶峰,认为这个曾经依赖的盟友已经靠不住了。前线士兵更是心灰意冷,没有“战斧”导弹,他们只能硬啃地雷区,每天推进200米就要付出一条人命的代价;没有足够的能源援助,他们在寒冬里只能靠散装汽油驱动无人机,很多时候无人机还没飞到目标就因燃料不足坠落。 泽连斯基的华盛顿之行,原本是带着全国的希望去求助,最终却带着满身的羞辱回国,两个核心诉求一个都没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总统在白宫对面马路边开记者会的纪录,不仅是泽连斯基个人的失败,更是乌克兰作为弱势国家在国际博弈中被牺牲、被轻视的真实写照,这份耻辱会永远刻在乌克兰的国家记忆里,提醒着他们在大国角力中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悲凉。
乌克兰总统和乌克兰人视为耻辱,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泽连斯基作为一国总统,却不得不在
梵西之花
2025-10-24 03:23: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