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站出来了!”男子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普通老百姓买机票车票需要实名认证

梵西之花 2025-10-24 03:23:14

“终于有人站出来了!”男子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普通老百姓买机票车票需要实名认证,买电话卡更需要实名认证,我就想问问各大运营商,电信诈骗的虚拟号码为什么就查不到他们的实名呢?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虚拟号和咱们平时用的电话卡压根不是一回事。咱们手里的手机号都带着一张实体SIM卡,是移动、联通、电信这三大运营商直接发行的,从2013年就开始强制实名认证,办卡时必须本人亲自到场,身份证要刷机器核验,人脸得对着镜头拍清楚,一步都不能少,所以不管是欠费还是出了其他问题,顺着号码总能查到真实的使用人。但虚拟号不一样,它没有实体卡片,是靠网络技术生成的号码,大多来自那些租用三大运营商网络的虚拟运营商,这些运营商不像三大运营商那样管理严格,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虚拟号之所以查不到实名,核心问题出在实名认证的“漏洞”上。咱们办实体卡时的实名是“本人真实认证”,而很多虚拟号的实名却是“冒名认证”“虚假认证”。上海就有一位市民,只是参加了一次所谓的“App充场”兼职,对方说下载几个软件就能拿200块报酬,结果她的身份证信息、人脸照片都被对方拿去,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了28个虚拟运营商的手机号,这些号码分别属于8家不同的虚拟运营商,有的用来大量发送短信,有的用来注册各类账号,而她自己直到查询名下号码时才发现这个问题。更离谱的是,这些虚拟号的实名认证全程都在对方的手机上操作,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认证了哪些号码,后续出了问题,运营商即便调出实名信息,找到的也是被冒用的无辜者,真正的诈骗分子早就躲得无影无踪了。 除了个人信息被冒用,虚拟号的管理漏洞还来自运营商内部和代理商的违规操作。公安部今年就揪出了23名银行和运营商的“内鬼”,这些人本应是信息安全的守护者,却把虚拟号资源直接提供给诈骗分子,成了犯罪分子的帮凶。还有全国首起运营商因实名制监管不到位获刑的案例,虚拟运营商远特公司明知合作的代理商在大量贩卖电话卡用于诈骗,仍然放任不管,源源不断提供号码资源,甚至违规开通高级权限,震惊全国的山东准大学生徐玉玉被诈骗身亡案,犯罪分子用的电话卡就是这家公司的。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有代理商通过18家空壳公司和运营商内部人员勾结,仅2018年就非法提供1000万余张虚拟“黑卡”,这些卡流向全国300多个诈骗窝点,最终警方收缴的非法电话卡重达70吨,足以看出这条黑产业链的规模之大。 虚拟号的技术特性也让追查变得困难。诈骗分子用的虚拟号很多是“一次性号码”,打完诈骗电话就丢弃,而且能通过技术手段伪装成国内正常号码,甚至随意切换归属地,让受害者误以为是本地电话,降低警惕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各运营商共拦截诈骗电话超过4.5亿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而公安部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破获的电信诈骗案件中,超过65%的诈骗电话来自虚拟号。这些号码看似有实名信息,实则要么是冒用他人身份,要么是用虚假信息注册,等警方追查时,要么查到的是无辜的信息被盗用者,要么就是早已废弃的虚假身份,根本找不到真正的作案人。 更关键的是,虚拟号的监管存在“九龙治水”的问题,有的虚拟运营商为了追求利润,对实名认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故意简化审核流程,不需要本人到场,只要上传一张身份证照片就能完成认证,连人脸核验都能通过技术手段绕过。还有的平台把虚拟号当成“商品”售卖,分为只能收发短信的“注册卡”和能正常通话的“电销卡”,这些卡被黑灰产工作室批量购买后,用来注册海量账号或拨打诈骗电话,而运营商既不核实实际使用人,也不监控号码的异常使用行为,导致大量违规虚拟号流入市场。 普通老百姓守着严格的实名制规矩,办一张电话卡要跑营业厅、刷身份证、拍人脸,可诈骗分子却能轻松拿到查不到实名的虚拟号,这背后是虚拟号实名认证的形式化、运营商监管的缺位,以及黑产业链的嚣张。14亿人需要的合理解释,其实就是希望虚拟号能和实体卡一样,落实真正的实名制,让每一个号码都能查到真实使用者,让守规矩的人不受骗,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0 阅读:0
梵西之花

梵西之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