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算是见识了,什么叫杀人诛心,格力赢了官司,拿了16万赔偿,结果人家问对手是谁,格力那边的人就回了俩字:不群。 今天家电圈这事儿确实让人见识了什么叫杀人诛心,格力赢了官司拿了16万赔偿,有人追问对手是谁,格力那边就抛出来“不群”俩字,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两个字,比赢官司、拿赔偿要狠上十倍不止,简直是一下戳中了对方的要害。 先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不是什么复杂的商业纠纷,就是有人故意搞小动作。10月中旬开始,网上突然冒出来一大堆内容差不多的视频,好多还是汽车博主跨界评空调,说什么“小米空调1700元,格力要3000多”,明里暗里踩格力捧别家,而且这些视频话术高度一致,连节奏都一样,明显是有组织的抹黑。格力一查,查到是家MCN公司在背后操控,专门编剧本、分账号,搞这种“脚本化”的传播,目的就是污染舆论,误导消费者。格力没含糊,直接收集证据起诉,法院很快判了,认定这家MCN公司构成商业诋毁,得公开道歉30天,还得赔偿16万,现在赔偿和道歉都落实了。 可谁都知道,16万对格力来说根本不算钱。格力一年光空调业务营收就几百亿,2025年前十个月空调市占率都23.74%了,稳居行业第二,这点赔偿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就算是那30天的公开道歉,虽然能让对方丢点脸,但也掀不起太大的风浪。真正厉害的是格力回应“对手是谁”时说的“不群”俩字,稍微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这俩字戳破了窗户纸,指的就是《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表面上是名门正派的君子,背地里净干些阴险龌龊的勾当,这不就是在骂搞抹黑的人“伪君子”吗?格力甚至还特意澄清“不是华为”,把矛头收得更窄,明摆着让对方自己对号入座,也让围观的人一眼就能看透背后的猫腻。 这种不点名却精准打击的手段,比直接骂街、指名道姓厉害多了。直接点名容易被说成“同行恶意攻击”,反而落人口实,可一句“不群”,既说了对方的本质,又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还能让全网的人都来猜、来议论,等于借大家的嘴把对方的“伪君子”名声传出去。就像之前格力举报奥克斯空调能效虚标,当时奥克斯8个型号的空调标着二级能效,实际检测是三级,2018年光两个型号就卖了16.71亿元,坑了上百万消费者,最后被市场监管局罚了10万。那10万罚款对奥克斯不算啥,但“能效虚标”的名声传出去后,它的线上份额从2024年的6.21%跌到了2025年的5.7%,线下更是跌到第八名,品牌信誉一落千丈。现在格力一句“不群”,比当年的举报更狠,直接给对方扣上了“伪君子”的帽子,这名声一旦传出去,行业里的人、普通消费者都会在心里打个问号,以后再想靠“君子”形象做事就难了。 更绝的是,这招还能敲山震虎,让其他想搞小动作的人不敢轻举妄动。家电圈竞争本来就激烈,格力作为老大哥,早就成了不少人的目标。之前小米和格力从2013年“世纪赌约”开始就一直较劲,小米造空调后更是针锋相对,一会儿比销量,一会儿比售后,卢伟冰还转发过质疑格力做工的图,朱磊也多次出来回应澄清。这次的抹黑事件,明眼人都能看出背后不简单,说不定就有同行在推波助澜。格力不说破,只用“不群”俩字点到为止,意思很明确:我知道是谁在搞鬼,也有本事收拾你,但我给你留着面子,你自己赶紧收手,不然下次就没这么客气了。这种“看透不说透”的威慑力,比直接打官司更管用,毕竟打官司耗时间耗精力,而一句“不群”能让对手坐立难安,还能让其他观望的人打消念头。 对比一下其他企业的维权,更能看出格力这招的高明。之前乐视告赢了中电熊猫,法院判对方赔1495万,结果中电熊猫改名字、申请破产,乐视拿着判决书却一分钱没拿到,赢了官司输了钱,还落得个“讨债难”的尴尬境地。还有格力自己和奥克斯的专利战,虽然累计获赔超4200万元,创下过4000万的行业纪录,但奥克斯也就是赔点钱,转身照样宣传自己是“全球第五大空调厂商”。可这次不一样,16万赔偿是小事,“不群”俩字直接打在了对方的“七寸”上——商业竞争里,钱赔了能再赚,可名声坏了,尤其是被贴上“伪君子”的标签,想再找回来就难了。消费者买家电,最看重的就是品牌靠谱不靠谱,要是大家都觉得某个品牌“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谁还愿意买它的东西? 所以说,格力这招“不群”真是把“杀人诛心”玩明白了。赢官司、拿赔偿只是走了个法律程序,让对方在明面上输了一局,可“不群”俩字才是真正的杀招,既揭露了对方的本质,又维护了自己的形象,还震慑了整个行业。这比直接吵架、骂街高级多了,也有效多了,毕竟钱的损失能补上,名声的窟窿却难填,这才是最狠的地方。
今天算是见识了,什么叫杀人诛心,格力赢了官司,拿了16万赔偿,结果人家问对手是谁
梵西之花
2025-10-29 17:32: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