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韩复榘被蒋介石诱杀。他15岁的二儿子韩子华最意难平。多年后,韩子华说,蒋介石给父亲定的十条罪状,一条都不成立。 尤其是那条最被人揪住不放的“不遵命令,擅自撤退”,根本就是蒋介石倒打一耙,把自己的责任摘得干干净净,反倒让浴血奋战过的韩复榘背了黑锅。 1937年10月日军打进山东,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一开始就没怂过,从德州到济阳,一路都在硬拼。日军装备精良,陆空协同进攻,韩复榘手里的部队武器差得多,可还是咬牙顶了两个月,光战死和重伤的士兵就有五千四百多人,庆云、乐陵、惠民这些县城丢了,不是部队不想守,是实在顶不住日军的重火力猛攻。韩复榘自己都差点死在战场上,在济阳指挥作战时,日军装甲汽车突然包围了他的临时指挥部,手枪团仓促应战半小时就伤亡惨重,团长贾本甲腿被打断,韩复榘在混战中化装成士兵,泅过黄河才侥幸脱身,随从十多个人就剩两个,其他人全战死了。这种拼到差点没命的架势,怎么能算“擅自撤退”? 更让人寒心的是,蒋介石一边下令让韩复榘死守黄河,一边却把他手里唯一的重炮旅调走保卫南京,等于抽走了部队的火力支柱。韩复榘多次发电报要增援,要么没回音,要么只给些空头承诺,部队连弹药都快接济不上了,哪还有实力守得住防线。等到日军从齐东县的渡口强渡黄河,兵分两路包抄济南,蒋介石才急着发急电让死守,可这时候防线已经被撕开了口子,再守就是白白送死。韩复榘撤到泰安后,李宗仁又来电让死守,他回了句“南京既失,何守泰安?”这话戳到了痛处——蒋介石自己的嫡系部队守南京都没守住,却逼着别人用血肉去填,这种双重标准谁能服气?当时刘峙从保定一路退到郑州,丢了大片地盘,蒋介石连骂都没骂一句,偏偏盯着韩复榘不放,明摆着就是针对性打压。 再看那些乱七八糟的罪名,更是荒唐得可笑。“派销鸦片”这条,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直接站出来说瞎话,他证明韩复榘不仅不卖鸦片,还在山东雷厉风行禁烟,抓到贩毒的重犯直接活埋,把日商洋行里的毒品贩子治得服服帖帖。“侵吞经费”“扰乱金融”就更没影子了,韩复榘死后家人清点财产,就三处房产,两处是别人送的,南京那处公馆自己都没住过,让给了冯玉祥一家,最后还被炮火毁了。他每月的开支都有记录,工资和办公费大多用在了应酬和资助老部下,从没克扣过士兵军饷,家人后来甚至要靠旧部接济才能糊口,哪像个贪污的人。 “破坏司法”的罪名,说白了是他治吏太严。韩复榘在山东把审案当回事,土匪、贪官、贩毒的案子都要亲自过问,官员理亏了绝不姑息,虽然偶尔有欠妥的地方,但都是冲着“治吏安民”去的,根本不是故意破坏司法。“勾结日寇”更是无稽之谈,日军曾给韩复榘送过劝降信,他当场就撕了,后来虽有过接触,但也是虚与委蛇,部下一反对就立马作罢,从没真正答应过任何卖国条件。至于“截留税款”,根源还是蒋介石先拖欠军饷,当初答应每月给60万军费,却经常只给一二十万,韩复榘没办法才接管税收机关,这是被逼出来的,不是故意抗命。 蒋介石杀韩复榘,根本不是因为这些罪名,而是积怨已久的权力斗争。韩复榘主政山东八年,把山东治理成了事实上的“半独立王国”,不听蒋介石的调遣,甚至在西安事变时公开支持张学良,还发电报说张学良“做事虎头蛇尾”,这封电报被破译后,蒋介石就动了杀心。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接连溃败,民众怨气大,蒋介石急需找个“替罪羊”平息怒火,韩复榘这个不听话的地方军阀,自然成了最合适的目标。1938年开封军事会议就是个圈套,蒋伯诚骗韩复榘“见面能解误会”,他一到会场就被特务逮捕,连审判都是缺席审理,十条罪状压根没给他辩解的机会,短短十几天就被枪决了。 韩复榘确实有军阀的私心,可在抗战这件事上,他没怂过,部队也付出了实实在在的牺牲。蒋介石用一堆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他,表面是整肃军纪,实则是公报私仇、杀鸡儆猴。多年后韩子华回忆起这些事,最痛心的就是父亲明明打了仗、流了血,却落得个千古骂名,那些所谓的罪状,不过是蒋介石为了夺权编造的谎言罢了。
1938年,韩复榘被蒋介石诱杀。他15岁的二儿子韩子华最意难平。多年后,韩子华说
梵西之花
2025-10-29 17:33: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