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英、法、德、意、加等14国,欧盟、欧洲理事会等17方,发联合声明!这个迹象很危险,欧洲很可能要腾出手来和老美一起制衡中国了。 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从来都是步步紧逼,从芯片到新能源,凡是中国能突破的领域都想卡脖子,可光靠自己的力量不够,一直想拉欧洲下水。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一下子陷入了能源绝境,以前俄罗斯天然气占欧盟进口量的45%,冲突后供应骤减,天然气价格飙到了原来的十倍,德国一下子关了近2000家中小企业,连化工巨头巴斯夫都把工厂迁到了中国,那时候欧洲光顾着找能源替代方案,根本没心思配合美国的遏华政策。美国当时多次喊话欧洲,让他们减少跟中国的经贸往来,可德国总理默克尔直接公开说“欧洲不能没有中国市场”,那时候的欧洲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现在不一样了,欧洲的能源危机已经明显缓解,2024年上半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达到了50%,太阳能发电占比首次超过了煤电,风能也成了第二大电力来源。俄罗斯天然气在欧盟进口中的份额从45%降到了18%,挪威和美国的天然气补上了缺口,而且2024年8月就提前完成了90%的冬季储气目标,能源价格也回落到了危机前的水平。能源稳住了,欧洲的工业慢慢恢复,也就有了跟美国呼应的底气,这正是美国等了好几年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美国早就用好处协议把欧洲“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2025年8月,美欧达成了一份贸易协定框架,欧盟不仅取消了对美国工业品的大量关税,还承诺采购至少400亿美元的美国人工智能芯片,更答应到2028年要买下750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石油和核能。美国还威胁说,如果不配合对华限制,之前承诺的关税减免就作废,欧洲在这种威逼利诱下,自然就站到了美国这边。美国财长耶伦在G7会议上更是直接敦促欧洲,要在电动汽车、半导体这些领域筑起“反对之墙”,专门针对中国。 这份14国17方的联合声明就是信号,虽然表面上是谈乌克兰问题,说要以现有接触线为谈判起点,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支援乌克兰,但背后藏着的是美欧协调后的战略默契。就在声明发布前后,欧盟的对华动作已经密集起来,2024年12月,欧盟第15轮对俄制裁中,首次以“协助俄罗斯规避制裁”为由,全面制裁了7家中国实体和个人,包括旅行禁令、资产冻结等措施,这跟以前只搞出口限制完全不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还公开威胁,未来可能对中国提出更多制裁,这就是在呼应美国的对华打压。 在经贸领域,欧洲的动作更直接。2024年10月,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了17.8%到45.3%的反补贴税,而且一下就是五年。要知道,中国电动车技术现在全球领先,70%的欧洲企业都承认中国在电动车制造上有创新优势,可欧盟不管这些,硬是在没有业界申请的情况下搞反补贴调查,这背后就是美国在施压。更过分的是,欧盟还拿《外国补贴条例》当工具,专门调查中国企业,截至2024年底,好几起公共采购领域的深度调查全是针对中国企业,最后逼着中国企业退出竞标。 G7会议上的动作更能说明问题,2024年11月的G7外长会联合声明里,提到中国的“关切”多达30次,还粗暴干涉台湾、新疆等中国内政,甚至污蔑中国“支持俄罗斯战争机器”。虽然欧盟内部有分歧,比如德国、荷兰这些跟中国贸易紧密的国家反对对华加税,但在美国的压力下,最终还是通过了制裁和关税措施。法国外长访华前,还被美国商务部长紧急叫去华盛顿,被告知“对华谈判没得谈”,可见欧洲已经被美国绑得有多紧。 现在的欧洲,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被能源危机困住的欧洲了,能源自主让他们有了腾出手的资本,而美国的好处和施压又让他们有了制衡中国的动力。从联合声明的协同发声,到制裁中国实体、加征电动车关税,再到G7会议上的反华表态,这些动作一环扣一环,都是在跟美国形成呼应。美国想要借欧洲的力量遏制中国发展,欧洲则想靠美国的支持稳住自身地位,这种利益交换下,受伤的最终是中欧之间的正常合作。 以前欧洲总说要“战略自主”,可现在看来,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他们还是选择了站在美国那边。这份14国17方的联合声明,就是欧洲彻底倒向美国遏华阵营的危险信号,接下来,在芯片、新能源、科技等更多领域,我们可能会看到美欧联手施压的场景,这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不得不防的挑战。
乌、英、法、德、意、加等14国,欧盟、欧洲理事会等17方,发联合声明!这个迹象很
梵西之花
2025-10-31 18:25: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