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无效时,可以开火射击!”央视报道,中国空军对外机挑衅行为,处置手段逐步升级,“可以开火射击!”短短六个字,释放信号极其强烈! 去年8月,菲律宾一架NC-212运输机硬闯黄岩岛空域,解放军歼-11B战斗机先是无线电警告,对方装聋作哑,接着抵近伴飞,展示机翼下挂载的导弹,菲律宾飞行员还是往前蹭。 最后歼-11B直接在其左侧释放热焰弹,那玩意儿虽然不致命,但上千度的高温气流瞬间让对方飞机剧烈颠簸,这才灰溜溜调头返航。 整个过程完全按照国际通行的AIC拦截流程来,从喊话到动武分七步走,每一步都留足了余地。 为啥现在敢把“开火射击”明明白白说出来?这得从中国划设的防空识别区说起。2013年咱就在东海划了这么个圈,任何飞机进入都得提前报备,不然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但总有些国家揣着明白装糊涂,像澳大利亚那架P-8A巡逻机,去年2月直接闯进西沙群岛领空,被解放军驱离后还倒打一耙。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当场呛回去:“放着大路不走,偏要闯别人家里,被赶出去怪谁?” 有人可能要问,直接开火不怕引发冲突吗?您放心,咱的飞行员比谁都清楚啥叫“专业克制”。 就说2022年辽宁舰在南海那次,外军两艘航母派舰载机来挑衅,歼-15战斗机挂载实弹起飞,从8000米高空缠斗到2000米低空,始终保持“咬尾”姿态却不开火,直到外机彻底离开演习区域。 这种战术叫“占位威慑”,用军事术语说就是“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通过机动迫使对方改变航向”。说白了,就是用实力告诉对方:我随时能打,但给你留着台阶下。 这套流程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早在2014年,北京上空出现“黑飞”无人机,北空的武装直升机就是先用霰弹枪打落目标,再派地面部队抓人,整个过程既保证了首都安全,又没造成人员伤亡。这种“先礼后兵”的策略,连国际社会都挑不出刺儿。 最关键的是,咱现在有这个底气。歼-20的侧弹舱能发射霹雳-15导弹,射程比美军AIM-120远一倍;055型驱逐舰的雷达能同时追踪几百个目标,给战斗机提供实时战场信息。 去年国防部发布的短视频里,歼-20发射导弹的画面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那拖着尾焰的导弹,就是中国空军“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最好注脚。 再琢磨琢磨“可以开火射击”这六个字,为啥是“可以”而不是“必须”?这里面学问大了。 “可以”意味着主动权在我们手里,打不打、啥时候打,全看对方的态度。就像南海那次,菲律宾飞机只要稍微识相点,我们的飞行员根本不会动用热焰弹。 但要是像某些国家,仗着自己航母多、飞机先进就想碰瓷,那不好意思,辽宁舰的112个垂发单元可不是摆设,055驱逐舰的鹰击-21导弹能把航母变成海上棺材。 说到底,中国空军这招叫“以战止战”。您看二战时候,美国在太平洋划防空识别区,苏联飞机一靠近就派F-86拦截;现在俄罗斯对侵犯领空的外国飞机,直接用苏-35释放燃油干扰。这些都是国际通行做法。只不过咱说得更明白、做得更漂亮——警告三次无效,直接开火,没那么多弯弯绕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