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交直流大战下:阳光电源,凭什么定义第三代储能?

2025年,储能行业被一股巨大的焦虑裹挟着前行。

在价格内卷、产能过剩、强制配储政策取消的大棒下,储能正进入新一轮周期。

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在急于寻找一张通往新世界的“船票”。

这个月初,行业年度大PartySNEC展上,最被热议和关注的话题是:

下一代储能,到底由谁定义。

引爆这个话题的,是以阳光电源为首的交流侧和以电芯厂为首的直流侧之间对第三代储能定义权的争夺。储能系统商VS电芯厂,看似是技术路线的分歧,实则是储能产业“价值导向”与“成本导向”的根本性博弈。

在储能经过两代产品迭代后,为什么我们认为储能交流侧才是储能的灵魂?

核心是储能直流侧的变化的本质是做加法,交流侧却能产生乘法效应。

简单来讲,储能直流侧电池容量增大带来的收益上升是线性的,也就是在电池成本和容量上做存量的降本或者扩容。

储能的交流侧才真正参与与新型电系统的深层次互动,让储能渗透更多场景、获得更多的收益,积累海量的数据,实现价值的指数级增长。

这也是储能3.0时代的竞争核心:谁能给储能系统带来的更多价值增量。

前不久,阳光电源在合肥总部的储能工厂里全球首发了PowerTitan3.0智储平台,给3.0时代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阳光电源的解题思路,早已不再停留在简单在直流侧做加减法,而是从系统到整站,从交付到运维,全局思维为行业打造出一款更极致高效的解决方案。

01

阳光电源的“乘法魔术”

为什么说PowerTitan3.0也是储能3.0?

要回答谁能定义储能的问题,需要先回顾过往储能的两个时代。

储能1.0是探路时代,彼时做储能系统=现场组装电池、PCS等零部件,哪里有需求就上哪里。储能系统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被按上了“集成商”的名号,做的其实是一项非标准化的集成工程。

储能2.0的标志是强制配储时代的开启,让整个行业步入快车道的同时有了典型的应用场景。

彼时,阳光电源首先提出交直流一体(AC存储,all-in-one)概念并推出Powertitan2.0,由大约5000颗314Ah电芯组成的20尺5MWh储能柜成为了统治储能2.0时代的“爆款”。

这也第一次定义了储能的“产品”概念。

从两个时代发展和演练中,我们其实不难发现:

储能的演进其实并不只停留在电芯规格和容量的变化,整体系统产品形态的升维,才能带来交付环节的时间节省、运营环节的维护成本下降、安装土地资源的节省、运输环节的物流成本的优化。

产品端的一处优化,会带来所有环节的价值增量,最终实现“价值乘法效应”。

这正是以阳光电源为代表的系统厂商推进的目标。

阳光电源副总裁徐清清将当下总结为储能的VUCA(乌卡)时代,也就是储能处于"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状态之中。

在欧洲,需要高可靠性应对负电价和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下的电网支撑;在中东,要能在50多度的高温和强风沙环境下满载运行;在国内,需要经受近海高腐蚀、西北高风沙等极端环境的考验,还要开始面临电力市场的快速响应挑战。

储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复杂而定制的场景和需求呢?

PowerTitan3.0的答案就是通过对储能的复杂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在系统的全局设计上做到极致创新,达成在能效、安全、安装和运维成本整个链条的降本增效。

在能量密度上,PowerTitan3.0Plus版同时通过一系列的硬件重构,在30尺柜的尺寸下,将能量密度抬升到500kWh/㎡以上。

要知道它沿用了交直流一体设计,所以这个数字不仅包含电池、还包含PCS。剔除PCS的话,其电池(直流侧)的能量密度达到令人惊叹的570kWh/㎡,对电芯厂商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传导到终端,最终能帮助客户节省占地面积45%,立竿见影的减少土地成本。

以安徽某100MW/200MMh储能电站为例,占地面积约1.3858公顷,其中建设用地估价高达49320元/亩,附着物植物还要另计补偿,如此算来项目用地成本可能达到百万元级别。

在系统能效上,AC存储架构,相比传统DCDC+集中式PCS架构,减少了一层转化。

再通过AI仿生热平衡2.0等技术,最终实现系统综合RTE突破至93.5%。

在安装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上,AC存储的意义绝不是简单地把PCS从储能柜外移到了柜内。

传统的模式下电池和电气的连接点数量巨大,上千根线缆不仅裸露在外,而且需要工人现场进行接线操作,安全隐患巨大。如果发生直流拉弧的情况,弧芯温度最高20000℃,电池极易热失控,甚至起火燃爆。

将交直流集成于一个柜体这样的极简设计,真正实现“直流不出柜”,做到了“让安装回归工厂,把安全留在现场”。

便捷度上,PowerTitan3.0不仅能出厂前预安装&调试,到站即并网,还搭载了“灵犀交付平台”,将配网检查时间从17天缩短到1小时。

在技术突破上,相比传统的“一柜一PCS”设计,PowerTitan3.0延续了AC存储的“一簇一PCS”优势。直接就绕过了储能系统的老大难——“簇间环流”问题,让系统放电量提升8%。

在每一个微小的产品细节上,阳光电源都做到了极致。

在PowerTitan3.0上的一个门锁,都采用了双推杆的结构减少开门的阻力,对基建的平面度要求减少了5毫米,使用户侧有效降低基建成本。

一般情况下,储能柜的密封条往往裸露在外,但阳光电源的副总裁徐清清却说:“在我们的概念中,柜门的密封条也是有生命的器件,一晒长时间就老化了,所以阳光电源储能柜的密封条从来不暴露在外面。”

听PowerTitan3.0的发布会,很容易体会到乔布斯的那句名言:

“要使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绝对要下苦功夫。”

这同样是阳光电源做乘法的魔力:通过产品和技术的顶层设计,实现每个环节的价值增量。

极致的产品思维让阳光电源有底气说,PowerTitan3.0是储能3.0时代的最优解。

也赋予了阳光电源定义行业的能力。

02

乘法效应背后的护城河

定义行业的产品统治力由何而来?

能够一直推出领先时代的产品并定义行业的基础,是认知领先。

这就要求企业最先抵达行业和用户需求的本质,同时有能力将其“翻译”成好的产品和服务。阳光电源能在储能上做乘法的基座,来源于它牢牢构筑的三大护城河:

一是,深耕储能近20年后,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洞察;

二是,三电融合,从电芯到系统到场站的顶级技术实力;

三是,具备储能全生命周期完备的服务能力。

三者深度耦合、相互催化,构成了阳光电源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系统级竞争力。

累计装机量全球第一,阳光电源不仅深度参与了全球不同场景的项目实践,更是离需求端最近也视野最广的储能厂商。

“懂用户”不仅在于能洞悉客户的底层诉求,还意味着具备强大的“需求翻译”能力,这需要能深度融合电化学、电力电子、电网支撑的三电技术作为硬支撑。

超过近20年的技术积累,超过百亿的研发费用,锻造了阳光电源从一颗电池、到一台储能柜、再到GWh级别的储能系统整站的研发、测试、验证能力。

以三电技术中的“电化学”为例,虽然不直接生产电芯,但本次阳光电源推出的684Ah第三代储能大电芯,是与上游合作伙伴不断打磨,历时2年才推导出的储能最优解。

专用600Ah+叠片工艺,循环寿命突破15000次,能量密度提升至440Wh/L以上。

这也是行业第一次直观感受到阳光电源在“电化学”能力的恐怖积累:

率先量产600Ah+,率先规模化应用叠片,通过电芯结构重塑,率先解决600Ah+大电芯的安全和工艺等问题,满足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终端应用场景。

阳光电源首创的热电分离形式,重塑了储能电芯的结构和安全。

即把电芯的排气孔和极耳在两侧设计,重塑排气管道,定向排热,并搭配专利隔热层。即使电芯发生热失控的情况,破坏也只局限于自身。真正做到了电芯的本征安全。

这次发布会,阳光电源也同步开放了检测工厂的参观,每一颗电芯都要经历针刺挤压、热蔓延、热失控、跌落等几百项严苛的测试。

从电芯到系统,从产品定义到量产交付,阳光电源在产品模块之上还建立了全链检测平台、智能智造平台、全景仿真平台、全景实验平台以及全球的应用数据平台,对PowerTitan3.0进行平台化的支撑。

储能的另一个特点是需要提供良好的长周期服务,这和提供好产品同样重要。

这次,阳光电源推出了PowerDoctor智能运维平台和PowerBidder电力交易辅助决策平台,在电站运维和电力交易上也下足了功夫。

正是这种全链条的技术实力、全周期的服务能力,保证了PowerTitan3.0产品跨越2~12h,满足-40℃到55℃极温,海拔5000米不降额,覆盖全球不同构网场景......

无论是高原上的光伏配储,还是沿海工业园区的用户侧配储,都能通过这个平台,随需搭配。

“三电融合”技术是最大的乘数因子,它公平的提升每个环节的价值。

精准客户洞察×三电融合技术底座×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阳光电源的这三重护城河=定义行业的产品统治力与穿越周期的持续竞争力。

03

与电网的交互能力正在成为刚需

今年4月底,西班牙在短短5秒内失去了全国60%的电力供应。这是欧洲近年来最严重的断电事件之一。

持续了20个小时的大停电导致西班牙航班停飞,火车系统瘫痪,移动通信中断,自动取款机关闭。这一切,始于一次电网的不稳定,最终如涟漪般扩散到整个电网。

4月28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家小超市点着蜡烛营业

在2023年英国的某一刻,电网也在瞬间损失了1GW的电力,系统频率从50赫兹骤降至49.3赫兹,几乎走到了危机边缘。

但阳光电源位于英国的多个兆瓦时储存电站在事故发生的一秒内迅速响应,提供柔性的惯量支撑,使得5分钟之内电网频率从49.3赫兹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避免了大规模停电事故,化危机于无形。

这两个案例,一破一立,清晰勾勒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痛点与解药。

随着新能源高比例接入,高比例电力电子接入,还有高比例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推进,电力系统稳定性已经成为刚性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构网”的价值正在跃升。

2025年,储能本身就在经历剧变和分化。而这种分化不仅仅在技术路线之上,更在储能的应用场景和价值体现之上。

但一个新的共识是:

单纯的价格战,在电网安全刚需和全生命周期收益面前,已失去魔力。

可以明确的是:一万块电池的降本,抵不上一次变流器顶住电网的波动带来的价值。

具备构网等核心能力的储能,正从项目报表中的“成本负担”,转变为能创造稳定现金流、提升资产价值、增强电网韧性的战略资本。

储能也就打破了“储能=充电宝=电池”的传统桎梏,储能交流侧价值被空前放大——PCS的构网能力、EMS的智能调度、系统级的集成与协同,成为释放储能资产价值的关键引擎。

04

结语

雷军在书里写,外界对小米最大的误解就是他的那句“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因为首先,大多数能上天的猪在风来前就是做好了准备的。其次,猪在风口上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很快就会掉下来。

新能源是一个周期性质非常强的行业,头部的位置汰换从未停止。而阳光电源能够成为周期之王,从穿越周期到定义行业,核心其实非常简单:

正是因为对“客户需求”的深刻认知,让阳光电源能够始终做到同时代产品的极致。

PowerTitan3.0再次以极致创新重构了储能“研发-生产-交付-运维”全链路方法论,将技术以乘法的效率,给每个环节都增添了价值增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价值标杆。

储能的3.0时代,由此启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