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江湖风云突变,一纸新规搅动千亿市场! 7月6日,财政部一纸通知炸响行业:4500万以上的政府采购医疗设备单子,欧盟企业直接出局!非欧盟企业想接盘?行,但欧盟产的零部件别想过半! 刀光剑影背后,是欧盟先撩的火。就在6月20日,欧盟抡起《国际采购工具》(IPI)大棒,宣布中国医疗企业五年内甭想碰500万欧元(约合4000万人民币)以上的欧盟公家订单,还撂狠话:“中标合同里中国货比例超50%?罚款伺候!” 欧盟这招号称是“讨公道”,搬出份调查报告嚷嚷中国市场“排外”:87%招标歧视进口产品,“中国制造2025”要求医院七成设备用国产,进口审批更是关卡重重…… 可转头就被中方怼回去:“贼喊捉贼!你们今年对中国使了31项限制手段,现在又搞单边壁垒!” 贸易战打到这个份上,早已不是医疗设备那点事。欧盟刚对中国电动车征完最高45.3%的重税,中国反手就查欧盟猪肉和白兰地;欧盟风力发电机、太阳能板调查还没完,IPI这把“尘封的武器”又砍向医疗领域——中欧建交50周年的大蛋糕上,硬生生插满了刀叉。 新规看似“快意恩仇”,实则暗藏玄机: - 国产医疗龙头笑纳大礼包!迈瑞们的高端设备正愁没机会上位,如今政策开路,国产CT、内窥镜、激光治疗仪直接冲进采购清单。财政部明说了:国产化替代,就是现在! - 美日企业捡漏偷着乐。西门子飞利浦被踢出局?通用电气、佳能医学立马挤进来:“欧盟零件只占49.9%?这单我接了!” - 老百姓最揪心的还是价格。进口设备短期断档、采购周期拉长、欧产零部件涨价……三甲医院一台核磁多花几十万,最后会不会转嫁到患者头上?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只有受伤的产业链。 当“安全”压倒“效率”,当“对等反制”变成“以牙还牙”,医院和患者被迫站上代价天平的两端。 老百姓的看病钱会涨吗? 短期阵痛难免,但打破垄断的国产设备一旦量产, 或许才是医疗普惠的真正开始。 官媒信息来源: 1. 财政部官网(2025-07-06):《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的通知》 2. 商务部官网(2025-07-06):《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反制措施》答记者问 3. 新华社(2025-07-06):《中国对欧盟医疗器械 你怎么看?国产设备能否顶住缺口?看病会更贵吗?评论区等你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