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明面上是仰角打火箭,实则是在重构一套属于陆军航空兵的生存逻辑。 直-10、直-

明面上是仰角打火箭,实则是在重构一套属于陆军航空兵的生存逻辑。 直-10、直-19这些年被拉到“高难度科目”训练里,突然玩起了“仰射火箭弹”,央视还一本正经起名叫“创新精准射击”。 但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招其实老得不能再老了——原名“Toss Bombing”,冷战年代就已经玩剩下的东西。那为啥我们现在又拿出来练?一个字:抄。两个字:借鉴。三个字:战场逼的。 真正把这套战法打出名声的是俄军。乌克兰战场上,俄军的卡-52、米-28、米-35这些铁皮怪兽,活生生被便携式防空导弹逼成了“跃升抛射火箭车”。 不敢俯冲、不敢前探,只能在地形掩护后飞起来一个高抛角,再火箭弹齐射一轮,然后立刻溜回去——打不中没关系,别炸成火球就行。 而现在,解放军陆航把这套“战术保命动作”搬进自己的训练体系里,说明两件事。一是我们压根不羞于承认战场有效就学,二是我们的陆航,确实也到了需要重新定义打法的时候。 “仰射”这事,本质上就是用火箭弹当迫击炮用。打击精度你别太指望,靠的是密集度、覆盖面和飞行安全。 反正航炮打不了远程目标,导弹成本又高得离谱,火箭弹成了最适合“扫一遍就跑”的武器。 只要能打中半径一百米内,那就是合格水平。别说打坦克,打掩体、打集结点、打前沿观察哨,一窝一窝地清。 但问题也来了,靠这玩意能打赢现代战争?那不如直接搞无人机饱和攻击算了。其实解放军现在这么练,核心还是在搭一层过渡战法的缓冲。 意思是:你让我们这些陆航直升机进战区侦查?太贵,太危险;打硬目标?太难,太慢;那就练成远距离、高隐蔽、大范围的“火力输出平台”,一轮出去,打不了精度,起码有压制。 有意思的是,央视在报道里极力用“创新”“高难度”这些字眼包装,显然不是单纯炫技,而是在给这套打法赋予训练上的合法性。 这种包装,往往意味着这不是个试验项目,而是未来作战计划里默认的实战选项。 换句话说,仰射打法以后会是陆航标配动作,不再是“应急战法”,而是进战场就带着的“自保第一轮”。 更值得注意的是,和仰射打法并行的,还有制导型火箭弹的加速入列。这才是关键。 非制导火箭弹打出去靠概率,制导火箭弹靠精度。我们现在搞的是“两手抓”——既要能败家式一窝齐射,也要能精准到点杀战车、打掉火控雷达。 激光制导、简易惯导、弹道修正……反正成本控制住了,打击效果也差不离,这玩意未来就是新型“穷人导弹”。 你能想象么?一个目标,用几十发修正型火箭弹喂上去,不比打一枚反坦克导弹实惠多了? 更何况,咱们的火控系统、传感器和作战网络,比俄军强太多。俄军是靠操作员目测,咱们有火控雷达、战术数据链、目标共享系统,哪怕不是精确制导,也能靠“系统级信息优势”拉高命中率。 这不是靠一门战术赢战争,而是靠一整套体系打出效率。 说到底,仰射火箭弹不是好战术,它只是低空威胁过大的应对之策。但正因为它“土得掉渣”,反而说明一个问题:战场真实、敌火猛烈、容不得慢动作。 解放军现在这么练,不是为了装样子,更不是为了展示,而是说明我们已经做好准备,把武装直升机真正拉进下一轮高强度战场。以前我们陆航任务偏向运输、侦察、搜救,武装直升机更多是“标配但不主打”。 而现在,随着台海局势、中印边境态势的不确定性升高,我们不得不开始考虑一个问题:万一第一波作战就要靠陆航直插敌后,我们该不该练点狠招,先打出生存权? 这不是秀肌肉,这是活命战法。 “仰射战术”不是一门新活,但对中国陆航来说,它背后代表的是一次实战逻辑的切换。从过去的“配角支援”,变成现在的“准一线压制主力”。从过去的“跟着部队走”,到现在的“找机会先打一下”。 未来的陆军航空兵,不再只是补位,而是要抢头阵。而“仰射”这种最朴素、最残酷、最像实战的打法,就是这场变革的起点。 参考资料:为新武直练技术?解放军直-19学习仰射远攻战法——西陆网

评论列表

饿了就吃
饿了就吃 2
2025-07-14 21:27
无人机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有人直升飞机。
用户17xxx06
用户17xxx06 2
2025-07-14 22:04
俄军都打成啥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