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下"最后通牒"!要求中国10天内必须取消稀土出口的限制,中国商务部直接回怼:中方会加快向美出口稀土,但相应的,美国也该尽快取消对华有关限制。 2025 年 6 月底,美国商务部罕见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 10 天内取消稀土出口限制,否则将采取 “史无前例” 的报复措施。 消息一出,全球产业链瞬间绷紧神经。要知道,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 40%,长期承担着美国 85% 的稀土供应任务。 可美方一边享受着中国稀土的 “输血”,另一边却对华实施高科技封锁,这种矛盾姿态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算计? 中国商务部的回应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中方会加快向美出口稀土,但前提是美国同步取消对华高科技限制。这招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直接戳中了美方的痛点。 中国是全球唯一能规模化供应全品类稀土的国家,从包头的轻稀土矿到江西的重稀土矿,从冶炼分离到精深加工,完整产业链让中国掌握着定价权和供应节奏。 反观美国,唯一的稀土企业虽获国防部 4 亿美元投资,但其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 50%,且冶炼技术落后,连苹果公司与其合作的磁体生产线都要到 2026 年才能投产。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中美在战略资源与科技霸权上的角力。美国对华实施的高科技管制涉及半导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仅 2025 年 1 月启动的半导体 “301” 调查,就试图封堵中国科技上升路径。 但美方没想到,中国稀土反制如同一记 “七寸” 打击。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其稀土短缺预警指数已达十年来最高值,军工企业因稀土断供面临停产风险,连走私渠道都被中国严打行动堵死。 美国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稀土库存仅能维持两个月,若供应链断裂,将直接影响上百万就业岗位。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实施后,全球稀土价格半年内暴涨 48%,美欧日产业链损失合计达 920 亿美元。日本虽通过投资澳大利亚莱纳斯矿业和研发碳基磁体技术,将对华稀土依赖度从 90% 降至 60%,但短期内仍无法摆脱对中国中重稀土的需求。 欧洲多国则公开呼吁中美通过谈判解决分歧,联合国贸发会议警告,稀土供应若中断,全球高科技行业损失或超 2.8 万亿美元。 中国的底气,来自资源、技术与产业的三位一体优势。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矿采用绿色无铵开采技术,四川牦牛坪矿实现智能选矿,江西的离子型稀土生物提取技术更是全球领先。 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等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将稀土冶炼分离成本降低 30%,同时推动稀土钢、永磁电机等高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反观美国,其稀土精炼产能几乎为零,即便投建的得州磁体厂全部投产,年产能也仅 8000 吨,不足中国企业单厂产能的一半。 这场博弈的关键,在于双方能否打破 “相互卡脖子” 的僵局。美国若坚持这种态度,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最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商务部的回应已释放明确信号:稀土不是 “战略武器”,但绝不容许被用来威胁国家利益。中国正从稀土大国迈向稀土强国,这种底气不仅来自资源禀赋,更来自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硬实力。 当美国在稀土供应链上陷入被动时,或许该反思:一边享受中国稀土的 “红利”,一边构筑科技壁垒,这种 “既要又要” 的逻辑还能维持多久?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的制裁,最终都可能反噬自身。这场稀土博弈的结局,或许不仅关乎中美两国,更将重塑全球资源治理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