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打乱了节奏,美国空军操作已经变形,把F-35订单砍掉50%。被我国打乱了节奏?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F-35项目的核心推手,汤姆·伯比奇则是其中关键人物。他从20世纪70年代投身航空工业,积累了深厚经验,2001年带领团队击败波音的X-32,拿下联合攻击战斗机计划的合同,为F-35项目奠定基础。那次竞标中,X-35原型机顺利完成测试,标志着洛克希德·马丁在隐身战机领域的领先地位。伯比奇常年奔波于设计室与五角大楼,应对预算超支和延期交付的压力。F-35单机造价一度高达1.5亿美元,维护成本居高不下,他多次在会议上面对国会议员的质询,解释项目的技术难题与成本控制。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查尔斯·布朗,2020年成为美国空军参谋长,首位非裔背景的空军最高将领。他以务实著称,注重在预算限制下优化资源。布朗在任期内推动空军现代化,多次公开表示F-35的多用途设计在面对新型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他在2022年的一次演习后,注意到F-35的维护流程复杂,地勤人员疲于应对高昂的运营成本。这让他开始重新思考空军的装备优先级,倾向于投资第六代战机和无人作战系统,为后续削减F-35订单埋下伏笔。 2025年7月,美国空军宣布将F-35订单从94架砍至47架,削减50%的决定引发热议。核心原因之一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歼-20隐身战机早已服役,歼-35A在2024年珠海航展首次公开,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飞速进步。这款中型隐身战机的雷达系统和隐身涂层技术,直接对标F-35的作战能力。中国还在六代机研发上频频放出消息,工程验证阶段的进展让美国感到压力。F-35的设计初衷针对冷战后期的威胁,如今面对中国全链条自主研发的对手,显得有些吃力。 美国自身的财政困境也是推手。2025年,美国国债突破35万亿美元,空军预算捉襟见肘。F-35每架造价1.5亿美元,飞行小时成本高达4.4万美元,维护费用让空军不堪重负。削减订单能释放约9亿美元资金,用于F-22升级和无人作战系统研发。F-22的航电系统和武器挂载能力需要更新,以应对印太地区的复杂空域。此外,中国对镓等关键材料的出口限制,影响了F-35雷达和电子系统的供应链。2024年,部分组件因材料短缺延误交付,生产线效率下降,迫使空军重新调整资源分配。 F-35订单削减后,洛克希德·马丁的沃斯堡工厂调整了生产线,部分转为生产F-16升级型号。公司股价下跌5%,高管们忙于应对投资者质疑。汤姆·伯比奇已退休,他在佛罗里达的家中通过媒体表达担忧,认为削减订单可能动摇盟友对F-35项目的信心。查尔斯·布朗则继续在五角大楼推进空军现代化,重点转向F-47第六代战机和无人平台研发。他批阅的文件中,F-47的设计草图逐渐成形,AI算法和新型雷达成为优先方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