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限,接下来重点可能不在大型核武器身上!当时的他身患重病,为了让国家不再落后于人,他还是联合于敏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1986年,身患重病的邓稼先躺在病床上,心里装的还是国家的核事业,他强撑着身体联合于敏写下《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郑重向中央提出,世界核弹理论已经接近极限,往后的发展重点不该再放在大型核武器上。这份建议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他盯着国际核技术发展趋势,用一辈子的专业积淀换来的清醒判断。 那时候,核大国早就把大型核武器的路子走到头了。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开始,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优势,前前后后做了近千次核试验,美国更是足足搞了1032次,把大当量核弹的所有门道都摸得一清二楚。苏联在1961年试爆的“沙皇炸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颗炸弹最初设计当量1.7亿吨TNT,后来怕影响太大减到5000万吨,相当于3333颗广岛“小男孩”原子弹的威力。爆炸时蘑菇云冲到67公里高,比珠穆朗玛峰还高7倍,冲击波绕地球转了三圈,可这么大威力的武器根本没法实战用——它重27吨,长8米,得专门改装轰炸机才能带,投送起来特别麻烦,说白了就是个只能用来展示实力的“摆设”,苏联试爆后也没再造第二颗,因为大家都明白,当量再往上提,意义不大还浪费资源。 更关键的是,核武器的威力提升有物理极限。科学家早就算过账,核弹的毁伤效果和当量不是成正比的,反而和命中精度关系更大。有个简单的道理:如果弹头能精准打到目标,小当量也能发挥大作用;要是打不准,再大的当量也白搭。后来美国的三叉戟导弹就证明了这一点,它1990年部署时,每枚能带8到14枚分导式弹头,每枚弹头当量47.5万吨,看着比“沙皇炸弹”小很多,但精度能到90米,相当于从几百公里外扔东西能砸中靶心。而苏联的SS-18导弹,早期带2500万吨当量的单弹头,后来也改成带10枚55万吨当量的多弹头,精度提到350米以内,打击效率反而翻了好几倍。这就是因为算透了一个规律:弹头精度提高一倍,摧毁能力能增加三倍,比硬堆当量划算多了。 大型核武器不仅实战没用,还藏着不少问题。美国曾经搞过B41氢弹,当量2500万吨,苏联的“沙皇炸弹”更是到了5000万吨,可这些大家伙要么体积太大没法装车装导弹,要么辐射尘太厉害,试爆一次几十年都有危害,连苏联自己都承认这东西实战价值不大,就是个威慑符号。到了80年代,核大国都悄悄转了方向,不再比谁的弹头发脾气更大,而是比谁的弹头更聪明、更难防。比如苏联的SS-18导弹能装10个真实弹头加40个诱饵,美国的三叉戟导弹能从核潜艇里发射,射程一万多公里,这些技术比单纯加大当量管用多了。 再看咱们国家,当时的情况和美苏不一样,到1986年总共才进行了45次核试验,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到,要是跟着他们的老路去拼大型核武器,肯定会落后。邓稼先太清楚这一点了,他当年带领团队搞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是铀235内爆方式,走了和核大国不同的路,只用两年八个月就从原子弹突破到氢弹,创造了世界纪录,靠的就是找对方向、不走弯路。现在他看到了新的方向:既然大当量的路走不通了,咱们就该往高精度、小型化、多弹头的方向使劲,还要搞实验室模拟技术,这样不用多做核试验也能提升实力。 后来的事实完全印证了他的判断。美国后来搞的B61-12核弹,当量能在300吨到5万吨之间调,重量才500多公斤,能装在隐形轰炸机里精准打击目标,比当年的大氢弹实用多了。1996年,也就是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时候,我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随后宣布暂停核试验,这正是跟着他当年指的路走,靠实验室模拟技术继续提升核力量。而那些曾经的大型核武器,像“沙皇炸弹”早就成了历史展品,留在教科书里告诉人们核竞赛的疯狂,真正保卫国家安全的,都是当年邓稼先建议重点发展的精准化、实战化核武器。 邓稼先这辈子都在为核事业拼命,1979年一次氢弹试验出意外,他不顾辐射危险亲自去捡弹片,落下了一身病。可直到弥留之际,他想的还是怎么让国家不落后。他的那份建议书,不是一份简单的技术报告,而是一位科学家用生命给国家核事业指的明路,让咱们在核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上,踩准了步点,站稳了脚跟。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
梵西之花
2025-10-25 15:23: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