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再次加强了禁运,这次连封装设备都不允许出口。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厂商早已在暗中铺设好了前进的道路。 荷兰再次收紧半导体设备出口的口子,这次把主意打到了封装设备上,直接禁止相关设备对华出口。很多人一听就犯愁,这封装设备可不是小打小闹的零件,芯片刚造出来时就像没穿外衣的精密器件,娇贵得很,得靠封装设备给它装上保护壳、接上外接线路,才能安稳地用到手机、汽车、家电这些日常用品里,少了它,再好的芯片也只能躺在实验室里,派不上实际用场。可实际上,这步棋中国厂商早就料到了,这些年悄悄在背后铺好了路,根本不怕这波禁运。 最实在的准备就是把封装设备的“国产化”给啃了下来。以前高端封装设备基本被马来西亚MI、德国纽豹这些国外品牌垄断,国内厂商想买不仅得花大价钱,还得看人家脸色,交期动不动就拖半年以上,设备坏了售后维修也得等好久。但现在不一样了,深圳有家叫华芯智能的企业,成立没几年就造出了晶圆级封测分选设备,是国内第一家能实现这种设备量产的公司,早就拿到了国内头部芯片厂的订单,设备性能跟国外的一样好,价格还更实惠,售后随叫随到,彻底解决了进口设备的老毛病。还有金海通这样的上市公司主动给它投钱,就是看好这事儿能成,现在华芯智能还打算在华东建制造基地,专门扩大产能。不止这一种设备,像封装里要用的贴片设备、检测设备,国内也有企业能造了,2024年中国后道设备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86亿元,其中封装设备占了一半多,这些设备里不少都是国产的,预计2025年整个市场还能涨到320亿元。 更聪明的是,咱们在封装技术路线上早就留了后手,绕开了对某些高端进口设备的依赖。现在芯片领域流行一种叫Chiplet的技术,简单说就是把多个小芯片拼起来当一个大芯片用,既能提升性能又能降低成本,还特别依赖先进的封装技术。长电科技作为全球前三的封测企业,早就盯着这块布局,搞出了自己的高密度扇出型封装技术,专门用于5G基站、人工智能这些高端场景,相关的专利就有几百件,出货量都超过100亿颗了。通富微电更实在,跟AMD深度合作,还接了华为昇腾AI芯片的订单,他们做Chiplet封装的良品率能达到95%,跟国外顶尖水平差不了多少。最关键的是,连这种技术的“连接标准”咱们都提前搞定了,芯动科技早在国际巨头推出UCIe标准前,就自主研发了Innolink™ Chiplet解决方案,后来发现居然跟国际标准能兼容,等于提前押对了技术方向,现在这套方案已经能量产用了,帮着芯片厂商省了不少成本和时间。有了这些技术,就算没有最顶尖的进口设备,咱们照样能做出高水准的封装芯片。 产业链的配套也早就跟上来了,现在不是单个企业在战斗,而是设备、材料、封测厂拧成了一股绳。封装芯片不光要设备,还得有专用的“胶水”“基板”这些材料,以前这些高端材料也得进口,现在国内企业都能造了。华海诚科做的塑封料,能把芯片牢牢包裹住,防潮防尘还绝缘,已经用到了很多封测厂的产线上;德邦科技的底部填充胶,专门填在芯片和基板之间的缝隙里,能增强强度、防止焊点疲劳,长电科技、通富微电这些大厂都在用。在长三角的封测产业园里,左边是造封装设备的工厂,右边是产封装材料的企业,中间就是封测厂,设备刚造出来就能送到厂里调试,材料少了随时能补,这种协同效率比从国外进口设备材料快多了。苏州工业园区甚至已经建好了月产能25台套的晶圆级封装设备产线,从生产到应用形成了闭环。 政策和市场的底气也给得足足的。国家早就把封装设备突破列入了重点扶持方向,2024到2025年中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就投了超50亿元,专门支持晶圆级封装、系统级封装这些产线建设。国内的市场需求更是旺盛,2024年全球半导体封装市场规模1580亿美元,中国占了超过28%,先进封装占比达到39%,2025年国内先进封装市场规模预计能突破350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0%。这么大的市场养活了一批国产企业,也让它们有资金持续研发,2025年先进封装设备的国产替代率有望突破40%,整体设备国产化率能涨到31.5%的新高。 现在看,荷兰禁运封装设备更像是打在了“棉花上”,那些年咱们没等没靠,从设备到材料,从技术到产业链,一步步把路铺扎实了。2024年国产测试设备在车用MCU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都达到41.2%了,比几年前涨了6倍多,汽车电子、5G通讯这些领域的封装需求,国产设备和技术都能接得住活儿。这些藏在背后的准备,才是中国芯片产业不怕外部限制的真正底气,也是荷兰禁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
荷兰再次加强了禁运,这次连封装设备都不允许出口。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厂商早已在
梵西之花
2025-10-25 23:23: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