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再次加强了禁运,这次连封装设备都不允许出口。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厂商早已在

梵西之花 2025-10-25 23:23:40

荷兰再次加强了禁运,这次连封装设备都不允许出口。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厂商早已在暗中铺设好了前进的道路。 荷兰在2024年9月进一步加强了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新增了多种先进制造设备的出口授权要求,其中就包括芯片封装环节的关键设备,这给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很多人都担心中国芯片产业会因此卡脖子,毕竟封装设备可不是简单的小零件,芯片刚造出来时就像没穿保护衣的精密部件,得靠封装设备给它装上“外壳”、接上“线路”,才能安稳地用到手机、汽车、家电这些日常用品里,少了它,再好的芯片也没法用。可实际上,中国厂商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况,悄悄在背后铺好了路,根本不怕这波禁运。 最先发力的是国产封装设备的自主研发,以前高端封装设备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现在咱们自己的企业已经能造出顶用的设备了。华海清科就是个典型,这家企业做的化学机械抛光设备,也就是给晶圆“打磨抛光”的关键设备,以前只有国外能造,现在他们的设备不仅能满足先进制程的要求,还用到了AI芯片、HBM堆叠封装这些高端领域,连测试合格率都跟国际巨头的产品不相上下。更厉害的是,他们通过收购企业快速切入离子注入机这个高门槛领域,2025年推出的12英寸低温离子注入机已经送到国内龙头芯片厂用了,在控制晶圆污染和生产效率上比国外同类设备还强。还有盛美上海,他们造的水平式电镀设备、负压清洗设备,都是面板级先进封装的核心设备,全球独一份,现在已经成了国内外很多客户的首选,光电镀设备的全球市占率就排到了第三。这些设备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真真切切能批量生产、满足工厂需求的实用家伙。 除了设备本身,咱们在封装技术路线上也提前走了一步,绕开了对某些高端设备的依赖。现在很火的Chiplet技术,就是把多个小芯片拼起来当成一个大芯片用,既能提升性能又能降低成本,而这正好需要特殊的封装技术支撑。长电科技作为全球前三的封测企业,早就布局了这种技术,他们自主研发的高密度扇出型封装技术,能把不同功能的芯片集成在一起,专门用在5G基站、人工智能这些高端场景,相关的专利就有500多件,出货量早就超过了100亿颗。为了让这种技术落地,国内企业连配套的设计工具都搞定了,芯和半导体的3DIC Chiplet仿真平台,能快速模拟芯片堆叠后的性能,国外工具要一个月完成的任务,它3天就能做完,速度是国外的10倍,还拿了中国工业的“奥斯卡”大奖。有了技术和工具,就算少了国外的高端设备,咱们照样能做出高水准的封装芯片。 产业链的协同配合更是藏在背后的硬实力,现在国内不是单个企业在战斗,而是从设备到材料、再到封测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广东华芯半导体做的真空回流焊设备,能给车规级芯片做高精度焊接,把焊接的气泡率控制在2%以下,比亚迪、华为这些大企业都在用它做新能源汽车的电控模块和5G通信模块封装,设备性能对标德国、美国的品牌,价格却便宜不少。在材料方面,华海诚科、阳谷华泰这些企业通过技术攻关,打破了国外在封装用高端材料上的垄断,以前国产化率只有15%的玻璃基板,现在也有企业能造出满足AI芯片要求的产品了。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还能跟高校合作开发工艺,比如华芯就和清华大学一起优化焊接技术,把产品良率做到了99.5%以上,这种“设备+工艺+服务”的模式,比单纯买国外设备还靠谱。 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也给这条铺路的路添了底气,国家在“十四五”规划里就明确要突破封装设备瓶颈,2024年整个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达到8.6%,比普通制造业高了近3个百分点。科创板更是给设备企业加了油,2024年科创板的半导体设备企业一共卖出了1.6万台设备,累计专利超过4000项,中微公司、拓荆科技这些企业在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环节各自发力,形成了“协同作战”的格局,再也不是以前单点突破的零散状态了。市场需求也很旺盛,2024年国内封装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380亿元,2025年预计能涨到1540亿元,这么大的市场养活了一批国产企业,也让他们有资金持续研发。 现在看数据更清楚,2024年国产封装设备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38.7%,也就是说每10台在用的封装设备里,就有近4台是咱们自己造的,预计2025年还能涨到42.5%,有些细分设备的国产化率甚至能超过50%。长三角的封测厂新投产的产线里,国产设备占比越来越高,连中西部的四川、湖北等地,新建产线买的国产设备都在以每年18.1%的速度增长。更让人放心的是,已有200多台国产封装设备通过了国际认证,卖到了东南亚、欧洲,说明咱们的技术真的得到了全球认可。

0 阅读:114
梵西之花

梵西之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