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我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妻子却表示:哎呀!氢弹

梵西之花 2025-10-26 15:23:47

于敏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我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妻子却表示:哎呀!氢弹爆炸跟我们有啥关系,哪有钱买烤鸭……于敏默不作声,从衣服兜里掏出一沓钱来给妻子,2019年9月,默默无闻一辈子的丈夫,更是成为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67年6月17日那天,罗布泊上空升起的巨大蘑菇云让全中国都沸腾了,广播里反复播报着氢弹爆炸成功的消息,街上到处是敲锣打鼓的人群,但在北京的一条小胡同里,孙玉芹听着外面的热闹,心里想的还是家里欠着的煤钱和孩子没交的学费。这时丈夫于敏匆匆跑回家,眼里带着藏不住的激动,说要买点烤鸭庆祝,孙玉芹皱着眉摆手,说氢弹爆炸跟咱家没关系,哪有余钱吃这个。于敏没多解释,默默从兜里掏出一沓单位发的奖金递过去,孙玉芹看着钱,最先想到的还是把账还上、给孩子交学费,那只烤鸭最终也没买成。 孙玉芹不知道,这声震惊世界的巨响,正是她日夜操劳的丈夫牵头搞出来的。1961年冬天,于敏本来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已经小有成就,国外大学拿着终身教职的邀请函找他,可钱三强找到他,把标着“绝密”的氢弹研究任务交给他时,他二话没说就签了字。从那天起,“于敏”这个名字就从学术期刊上消失了,国外寄来的信件全被标着“查无此人”退回,连他母亲写信问起,他也只说在工厂做技术。这种保密不是说说而已,当时搞“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都这样,就像邓稼先,34岁离家去搞原子弹,一消失就是28年,他妻子许鹿希直到后来才知道丈夫是原子弹研制的关键人物,连许鹿希的父亲拿着原子弹成功的号外问别人是谁搞出来的,都没人能说。于敏和同事讨论工作时,也得用隐语,比如把氢弹理论突破说成“发现新奇的标本要解剖”,家里来了同事谈事,就赶紧让孙玉芹带着孩子出去转悠,以至于孩子长到很大,一见生人就躲。 搞氢弹研究有多难?当时全国就一台每秒五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还得先给原子弹项目用,于敏他们只能半夜用那剩下的两小时,其余时间全靠算盘和铅笔演算。于敏自己算到后半夜是常事,铅笔头断了捡起来吹吹铅末接着写,饿了就啃半块饼干省时间。后来去高原搞试验,他高原反应厉害,半夜咳醒鼻孔全是血痂,拿雪团捂捂鼻子还接着改方案。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成功,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而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四年,英国四年半,法国还得靠美国帮忙,这个速度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份的。 那时的日子有多苦?于敏一家五口挤在两居室里,除了床就一张书桌,孩子做作业时,他只能趴在床上推导方程。孙玉芹每天凌晨五点就去菜市场排队,家里常喝野菜粥,喝得锅底都能照见人影,粮本上的供应粮越来越少,玉米面掺红薯面蒸的窝头,孩子咬一口都嫌剌嗓子。于敏1951年刚工作时月薪42元,一半要寄回家养老人,到了六十年代,普通工人月薪也就三四十块,一只烤鸭得五六块钱,差不多是好几天的工资,难怪孙玉芹舍不得。有一次孩子偷听于敏和同事谈话,听见说“肉”,高兴地以为能吃肉了,结果是于敏在说希腊字母“ρ”,可见当时吃肉都成了稀罕事。于敏对家里的事也顾不上,有次帮妻子往洗衣机加水,忘了关排水阀,加了半天水也没满,妻子看着又气又心疼。 就这样过了二十八年,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解禁,家里人才知道他这些年到底在干啥。2012年孙玉芹走了,于敏坐在病床边,手里捏着她没织完的毛衣针,守灵那晚对着妻子的遗物坐了整夜,后来总说自己对不起她。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隐姓埋名一辈子的于敏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可这时候他已经走了几个月了,他遗嘱里说要把骨灰撒在罗布泊,那片见证了氢弹爆炸的戈壁,最终接纳了这位功臣。 当年那只没买成的烤鸭,成了于敏对妻子的遗憾,但罗布泊的石头记得,他举着计算尺算出关键数据时的笑容;家里的旧算盘记得,他半夜演算时哒哒的声响;孙玉芹手上的裂口记得,那些年独自撑起家庭的艰辛。氢弹爆炸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于敏们用算盘打出来的,是他们瞒着家人用青春换回来的,那声巨响背后,是无数个像于敏家这样的普通家庭,在不知情中默默支持着国家的大事,这些看不见的奉献,和氢弹的光芒一样,让中国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杆。

0 阅读:982

评论列表

红绸万丈

红绸万丈

4
2025-10-27 14:38

小编,你把语文和历史补好了再发这种漏洞百出的段子。

漫游者

漫游者

2
2025-10-27 14:06

那年头有洗衣机?

foxwu

foxwu

2025-10-27 07:10

有些事扯淡了,一家五口两居室在当年已经是很高的生活标准了,尤其是孩子还小。当年谁家女主人不自己买菜做饭的?

梵西之花

梵西之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