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区”的美国航母,2018年,刘永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奖励800万元,没想到他却转身就捐给了母校,着实让人敬畏!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海防线上,雷达屏幕常常被一片杂乱的光点覆盖,那些是海浪翻滚产生的杂波和云层带来的干扰,就像给大海蒙了一层厚厚的雾,让雷达变成了“近视眼”。当时我国的对海雷达最多只能看清几十公里内的目标,要是遇到大风大浪的天气,连近处的渔船都分辨不清,更别说藏在这些杂波里、悄悄靠近的美国航母了。美国航母编队能借着雷达盲区,在我国海岸线几百公里外游弋,而我们却难以提前察觉,这成了悬在国防安全头上的一把利剑,也让刚过而立之年的刘永坦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1981年,从英国深造归来的刘永坦拒绝了国外科研机构的高薪邀请,回到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他拿着一张简单的海图,在教研室里对同事说,我们必须搞出自己的新体制雷达,把这片盲区彻底消灭。可这话在当时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新体制雷达是国际公认的难题,美国、苏联等军事强国研究了几十年,核心技术严防死守,而我国当时既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也没有完整的技术资料,甚至连像样的试验场地都没有。 刘永坦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研究,没有实验室,就把学校的废弃食堂改造成临时工作室;没有计算设备,就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一遍遍地推演数据,一张图纸往往要修改上百遍,铅笔芯都用断了几十根。为了找到合适的试验场,他带着团队沿着我国海岸线跑了十几个省份,最后把落脚点选在了山东威海的一个小渔村。那里海风呼啸,冬天零下十几度,简易搭建的试验棚四面漏风,他们裹着军大衣蹲在仪器旁记录数据;夏天烈日暴晒,棚子里温度超过40度,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人敢离开仪器半步,生怕错过关键数据。 有一次台风突袭威海,试验棚的顶棚被狂风掀翻,昂贵的电子元件眼看就要被暴雨淋湿。刘永坦第一个冲进雨里,用身体护住核心设备,团队成员也跟着冲了上来,手拉手组成人墙挡住风雨,直到把所有仪器安全转移到临时库房。等风雨过后,大家浑身湿透,脸上、手上都是划伤,可看着完好无损的设备,没人抱怨一句,第二天就又投入到试验中。这样的艰难时刻,在三十年的研究里数不胜数,团队里有人因为长期熬夜突发重病,有人因为海边潮湿的环境患上风湿,但没有一个人选择退出。 雷达的核心难题是过滤杂波,刘永坦提出了“双站雷达”的创新思路,就像让两只眼睛同时看目标,一只捕捉信号,一只过滤干扰,这样就能在杂乱的光点中精准锁定舰船。为了验证这个思路,他们进行了上万次试验,仅记录数据的笔记本就堆了满满两大柜。1990年,第一台试验雷达建成,可首次试测时,屏幕上依然满是杂波,目标信号微弱得几乎看不见。刘永坦没有气馁,带着团队逐段排查,连续72小时没合眼,终于发现是信号接收装置的一个小零件参数不匹配,调整之后,屏幕上清晰地出现了远处舰船的轮廓,那一刻,整个团队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随着技术不断完善,新体制雷达的探测距离一步步提升,从最初的几十公里到后来的几百公里,抗干扰能力也越来越强。在2000年的一次海上试验中,这台雷达成功捕捉到了数百公里外、藏在海浪杂波中的一艘外国舰船,经核实,正是当时在我国周边海域活动的美国航母编队。这个消息传来,国防部门的专家们都为之振奋,因为这意味着我国终于打破了雷达盲区的限制,美国航母再想悄悄靠近,已经没那么容易了,我国海防的预警时间一下子提前了数小时,为国防反应争取了宝贵时间。 此后的十几年里,刘永坦带领团队不断优化技术,让新体制雷达不仅能在大风大浪中稳定工作,还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探测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测试,这款雷达在8级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下,抗干扰成功率仍能达到98%以上,探测距离是传统雷达的5倍多,填补了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的空白。如今,这套雷达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南海、东海等海防前线,构建起一道看不见的“电磁屏障”,让我国的海防预警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2018年,82岁的刘永坦站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国家给予他800万元的巨额奖金。这笔钱在当时能买好几套一线城市的房子,可刘永坦没多想,转身就把全部奖金捐给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了“永坦科研基金”,用来支持更多年轻人投身国防科研。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只是平静地说,搞科研不是为了钱,国家的需要才是最大的动力,希望这笔钱能帮到更多有理想的年轻人,让我国的国防科技越来越强。
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
梵西之花
2025-10-28 02:40: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