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再次加强了禁运,这次连封装设备都不允许出口。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厂商早已在暗中铺设好了前进的道路。 荷兰再次收紧对华半导体设备禁运,连芯片封装设备都彻底关上了出口大门,本想靠这招卡住中国芯片产业的脖子,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中国厂商早就看穿了这种封锁套路,在暗中铺好了替代之路,所谓的禁运不仅没挡住中国前进的脚步,反而让国产封装设备加速崛起,彻底打破了依赖进口的局面。 首先得说清楚封装设备的重要性,它可不是芯片生产中可有可无的小零件。芯片晶圆造出来后,还是一块光秃秃的硅片,上面布满了微小的电路,必须经过切割、焊接、密封、测试等一系列封装工序,给芯片装上个“保护壳”,才能隔绝空气、水分和外界干扰,正常用到手机、汽车、家电这些产品里。就像刚生产好的精密零件,得装在合适的外壳里才能发挥作用,没经过封装的芯片,再先进也只是块没用的硅片。而荷兰的阿斯麦、泰瑞达等企业,长期垄断着高端封装设备市场,之前中国厂商大多依赖进口,这也成了荷兰拿捏中国的“筹码”。 可荷兰忘了,中国从来不会坐以待毙。早在几年前,看到光刻机、蚀刻机等核心设备被卡脖子的教训,中国企业就开始在封装设备领域悄悄布局,国家也把封装设备纳入重点支持的半导体装备清单,从资金、技术到人才全方位扶持。长电科技、通富微电这些头部封测企业,一边继续用进口设备保障产能,一边拿出大笔资金投入研发,和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联手,攻克封装设备的核心技术;中电科45所、华海清科等专门做半导体设备的企业,更是把封装设备作为主攻方向,从基础原理到整机制造,一步步啃硬骨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暗中发力,国产封装设备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在最常用的芯片切割机领域,深圳新益昌的全自动晶圆切割机,已经能精准切割厚度只有50微米的超薄晶圆,切割精度控制在1微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性能完全对标荷兰同类设备,价格却比进口的低30%以上。2024年的数据显示,新益昌的晶圆切割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28%,不仅供应给国内封测企业,还出口到东南亚、南美等地区,连一些国际封测大厂都在采购。 在更复杂的芯片键合设备上,国产设备也实现了突破。键合是封装的核心工序,要把芯片的引脚和电路板精准连接起来,对设备的稳定性和精度要求极高。之前这一领域被美国、荷兰企业垄断,一台设备要价上千万元。现在中国电科45所研发的金丝球键合机,每秒能完成8根金丝的键合,良率达到99.9%,和荷兰泰瑞达的设备不相上下,而价格只需要进口设备的一半。通富微电在2023年就采购了200台这种国产键合机,用于手机芯片和汽车芯片的封装生产线,经过一年多的实际运行,设备故障率比进口设备还低2个百分点,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封装测试中必不可少的划片机、分选机、贴片机等设备,国产替代率也在快速提升。华海清科的半导体划片机,已经通过了长电科技、华天科技等头部企业的验证,批量投入使用;苏州晶洲的芯片分选机,能同时检测芯片的电学性能、温度适应性等多个指标,检测速度比进口设备快15%,已经占据国内中低端市场40%的份额。更重要的是,国产封装设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装配,从设备调试到售后维修,都能实现自主可控,不用再看国外厂商的脸色。 荷兰这次禁运,反而成了国产封装设备的“试金石”。长电科技在2024年新增的两条先进封装生产线,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其中3D封装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5%,生产出来的芯片用于高端智能手机,性能完全达标,良率稳定在99.5%以上。通富微电更是宣布,未来三年将把国产封装设备的使用率从现在的40%提升到60%,预计能节省设备采购成本超过10亿元。这些实际应用案例证明,国产封装设备已经具备了替代进口的能力,荷兰的禁运根本挡不住中国芯片封装产业的发展。 而且中国厂商早就做好了长远布局,不仅在成熟封装设备领域实现替代,还在先进封装技术上同步发力。随着芯片向小型化、高密度方向发展,Chiplet(芯粒)封装、3D堆叠封装等先进技术成为趋势,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设备研发也走在了前列。中芯国际和华海清科联合研发的3D堆叠封装设备,已经能实现8层芯片的堆叠封装,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荷兰的同类设备还在测试阶段。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能摆脱对荷兰封装设备的依赖,还能在先进封装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荷兰再次加强了禁运,这次连封装设备都不允许出口。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厂商早已在
梵西之花
2025-10-28 05:20: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