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字都不认,没上过大学的农民,竟然攻克了难道美国、日本众多专家研究十几年都没解决的难题,美国得知,出300万美元想买断技术,他却转身免费献给国家! 黑龙江林甸县的田间地头,75岁的姜向涛还背着小本子、攥着测糖仪在瓜棚里穿梭,本子上记满了浇水时间、甜度数据,边角磨得发亮,里面还夹着几片瓜叶标本。谁能想到,这个没上过大学、早年连专业育种术语都不懂的农民,竟攻克了美国、日本专家钻研十几年都没拿下的难题,面对300万美元的天价收购,他毅然把技术无偿献给了国家。 1995年的林甸,冬天的寒风能穿透土坯房,姜向涛家的炕桌上堆着孩子的学费单和老人的药费单,日子过得紧巴巴。种白菜遇连阴雨烂在地里,养鸡遭瘟疫所剩无几,媳妇手上的老茧磨破了一层又一层,家里还是没攒下钱。偶然听种子站的人说制种收益高,他就动了心思,拉着乡亲凑钱租了两亩地,搭起简易塑料棚,从别处找了些普通瓜种摸索起来。有人摇头说他没文化,干不了专家的活,可他认准的事就不肯放。 1998年夏天,小儿子拽着他往瓜地跑,指着一株特别的瓜苗喊:“爹,这棵每节都结小瓜!”姜向涛蹲下来一看,这株藤上竟没有一朵雄花,其他瓜藤都靠雄花授粉结果,这株却只有雌花。他赶紧从旁边藤上采雄花,用毛笔一朵一朵授粉,秋天终于收获了138粒种子,小心装在玻璃罐里藏在炕头柜子,生怕受潮冻坏。 第二年把138粒种子全种下去,长出来的全是普通西瓜,之前的神奇模样没了踪影。他没气馁,把收获的种子又收起来,2000年开春单独种在两垄地里,插着木牌防误碰。一个月后,熟悉的景象重现了,那两垄瓜藤每节都挂着小瓜,还是没有雄花。这时他才知道,这是罕见的隐性基因表达,就是国际上都没培育成功的全雌西瓜。 当时美国的实验室里,基因测序仪昼夜运转,始终解不开西瓜雌花分化的遗传密码;日本育种中心的科学家看着试验田里夭折的变异植株,只能记录失败数据,他们花了十几年、投了数亿美元都没突破。而姜向涛没有恒温设备,就把10平方米的仓房改成育种室,用火炕保温;没有高级仪器,就用放大镜观察花粉,常年往返黑龙江与海南,利用两地气候加速育种,18年没和家人一起过过年。 2005年,他揣着西瓜标本坐两天两夜火车去郑州找专家,又辗转到海南见到吴明珠院士。73岁的吴明珠领着他去试验田,还帮他找地块、安排住处。有次台风刮破棚膜,吴明珠抱着防风布跑来帮忙固定,自己衣服湿透,试验棚却塌了不少,姜向涛的瓜苗反倒保住了。这份支持让他更坚定了信念,每天蹲在地里记录,把每个品种的特性都刻在心里。 2007年农业展会上,他的全雌西瓜出了名。两个外国人拿着合同找上门,开口就是300万美元买断技术,这在当时对农民来说是天文数字,可他直接把合同推了回去。后来英国公司开同样价格,国内企业许他别墅股份,他都拒绝了。有人说他傻,他只说:“这技术是中国人的,得帮更多农民。”2012年,他发现的全雌西瓜基因被国际葫芦科遗传学会收录,成为该领域唯一国际公认的中国成果。 这些年,他培育出23个全雌瓜品种,全都打包送到了国家种子基因库,手里的接收证明和研究笔记放在一个盒子里。他培育的“向富4号”抗病性强,甜度能到11度,有的新品种甚至达到17度;制种纯度超99%,传统制种每亩要花3000多块人工授粉钱,用他的品种能省80%成本。至今这项技术已带动近万名农民脱贫,累计增收20亿,还推广到印尼、俄罗斯的2000多亩地里。 如今姜向涛的7个棚里种着300多个瓜类品种,每天五点天刚亮就去查看。有人来学技术,他蹲在地里手把手教选种、授粉,把画满瓜藤生长图的笔记给年轻人看,指着图和瓜苗一点点讲解。这个一辈子扎根土地的农民,用5年攻克世界难题,用25年守护种子,300万美元没买走他的初心,却让中国的全雌西瓜技术扎下了根,成了守护国家种质资源、帮农民致富的宝贝。
一个连字都不认,没上过大学的农民,竟然攻克了难道美国、日本众多专家研究十几年都没
梵西之花
2025-10-28 02:44:0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