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这一次全看明白了,俄罗斯军队一旦停火,大批西方武器就要涌入乌克兰!100架阵风战机,150架JAS-39EF鹰狮战机都会进入乌克兰。俄罗斯再想打乌克兰,那就很难争夺到制空权了! 这一招看似也是为了和平,实则是要了谁的命? 克里姆林宫这次算是彻底把那层窗户纸捅破了。 就在大家还盯着地面上的战壕拉锯时,真正的杀招正悬在半空——250架西方制造的战机。如果这时候因为一纸停火协议按下暂停键,这就不再是一场休战,而是一个致命的“输血窗口”。 只要前线的炮火一停,那就是西方运输机最忙碌的时候。这笔账算得很清楚:100架法国“阵风”,加上150架瑞典JAS-39EF“鹰狮”,这规模直接要把乌克兰空军从谷底拉到北约标准。 这一大批四代半战机一旦落地生根,雷达更远,导弹更狠,以前那种苏-35和苏-57掌握的技术优势瞬间就会被拉平。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套路,俄罗斯已经尝了三年的苦头。 回想2022年刚开打那会儿,还要靠单兵扛着“标枪”和“毒刺”打游击;到了2023年画风突变,“艾布拉姆斯”和“豹2”把战场变成了重型装甲的钢铁绞肉机;等到2024年,战线还没怎么动,远程火力的射程却先动了——英国的“风暴阴影”和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让后方不再安全。 现在倒好,不仅要给枪给炮,是要直接把制空权这张底牌给掀了。 目前俄军之所以还能在局部保持压制,全靠空中这口最后的气撑着。 苏-34挂着航弹还能肆无忌惮地清理对面的集结点和补给线,可一旦那些瑞典和法国的“鸟”飞进来,这空中优势哪怕不至于归零,也要付出翻倍的代价去争夺。 更别提这背后的经济账,西方这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一边是造价昂贵的精密导弹,就像北约演习里F-35打的那种40万欧元的昂贵货色,另一边是俄军几万美金一架的廉价无人机。 用金砖去砸铁块,这买卖看似西方亏本,但最后真正流血的是前线的士兵。 这种“停火即自杀”的恐惧并非空穴来风,实战的教训就在眼前。 2025年11月18号沃罗涅日上空的那声巨响,虽然防空系统最后兜了底,但这恰恰证明了西方远程武器渗透能力的质变。 虽然俄方紧接着用“匕首”导弹端了对方西部的军工厂找回场子,但这种互相掐脖子的游戏,拼到最后就是看谁的弹药库先见底,看谁先在这场消耗战里眨眼。 这就是为什么莫斯科现在哪怕硬着头皮也要把战线往前推。他们很清楚,所谓的三五年交付期只是个幌子,一旦枪声停了,这些“阵风”和“鹰狮”溜进来的速度只会比想象中更快。 等到这些铁鸟成群结队地去威胁黑海舰队甚至克里米亚大桥的时候,再想重新把枪捡起来,那就真的太晚了。 与其坐等对方把空中堡垒修好,不如趁着手里还握着制空权这根稻草,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把这场不对称的博弈哪怕多拖住一天。 毕竟,当空中的天平彻底倾斜时,地面的坚持也就失去了意义。 信源:周秋君:法国挺乌政策面临现实挑战2025-11-24 09:52·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