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急得她立马冲到办公室,祈求不要停,然而,对方却只是一句:没钱,黄令仪转身蹲在地上痛哭,谁料多年后,她竟然成了让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1984年的一个午后,中科院研究所的走廊里,传来一阵压抑的哭声。 哭的人是黄令仪,当时中国顶尖的半导体专家,她没有嚎啕,只是蹲在地上,肩膀止不住地颤抖。 这不是为了个人得失,而是一种信念轰然倒塌的绝望,能让这样一位沉稳的科学家当众失态,背后是一个足以改写国家科技走向的变故。 1936年出生的黄令仪,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女性物理高材生,从华中工学院一路读到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 而当时的新中国在半导体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核心器件全靠进口,这对于有一个学物理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
为了这个心愿,她毕业后一头扎进了研究所,1960年,她刚开始研究半导体二极管时,实验室简陋得几乎一无所有,可她从没想过放弃。 恰恰相反,越是困难,她心里那股劲儿就越足,她凡事亲力亲为,常常为了一个实验数据熬到深夜,甚至因为过度劳累被送进医院。 也正是靠着这股拼劲,黄令仪和团队只用了半年多,就成功拿下了半导体二极管。 这之后,她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复杂的集成电路,因为她清楚,这才是真正能摆脱西方技术垄断的命门。 谁知,命运的考验在1984年不期而至,当时,黄令仪带领的集成电路项目正处在关键的攻坚阶段,胜利眼看就要到手。
结果却被通知,手中的项目暂停,只因为没有资金再继续投入,当黄令仪得知消息后,顾不上平日的稳重,几乎是冲向领导的办公室,祈求不要停。 明明胜利就在眼前,却无法完成,这实在是太过痛苦,但领导也只是无奈的表示,没钱。 那一刻,黄令仪觉得天都塌了,她比谁都清楚,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暂停,更是一种战略方向的动摇。
走出办公室,她再也撑不住,蹲在走廊上,无声地痛哭,眼泪,是为国家科技的未来而流。 这一停,就是十几年,在这漫长的蛰伏期里,黄令仪没有倒下,只是把悲愤压进了心底,换了一种方式战斗。 虽然没有了正式的研发项目,但她从未停止对芯片领域的关注,她玩命地阅读国外最新的学术文献,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始终让自己站在技术的最前沿。 她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中断,她的“中国芯”梦想,那团火从未熄灭,终于,2001年,已经65岁、正式退休的黄令仪,清闲日子还没过几天,当年的同事就找上了门。 这时的国家正准备组建龙芯研发团队,研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CPU,希望她能加入。 对于一个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但她几乎没有犹豫,毅然选择重新出山。 加入龙芯团队后,黄令仪再次切换回了那个拼命三郎的模式,为了追回失去的时间,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办公室的灯光陪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2002年,“龙芯1号”横空出世,一举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这是她多年夙愿的第一次绽放,然而她没有停下。在接下来的近十年里,她又相继参与了龙芯2号和龙芯3号的研发。 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成果,帮助中国在最核心的芯片领域,硬生生砸开了西方的技术壁垒,她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年轻时的诺言,人们也因此尊称她为“中国龙芯之母”。 2023年,黄令仪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她一生都在科研一线,把汗水和泪水,都浇灌在了中国计算机核心器件这片曾被视为“贫瘠”的土地上,最终孕育出了“龙芯”这朵花。 如今,我们再谈论“卡脖子”,心态已经大不相同,我们有了还击的底气和博弈的资本。 而这一切,离不开像黄令仪这样,将个人荣辱与国家命运牢牢捆绑,甘愿坐穿冷板凳,也绝不放弃心中那束光的科学家们。 我们纪念黄令仪,其实也是在叩问自己:她所代表的那种,由耻辱感驱动、靠不屈的坚守支撑、最终在国家需要时义无反顾的“中国芯魂”,在面对未来的科技竞争时,我们又该如何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