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6架歼-35!透露中国海军重大信号,将颠覆美军亚太霸权。 7 月 8 日的沈飞厂房,央视镜头里的 6 架歼 - 35,每一处细节都在改写外界认知。2 架覆着标准涂装的机身,编号清晰得像摊开的作战地图;旁边 4 架未完工的机体,管线与蒙皮的拼接节奏,暴露着生产线的运转强度。这种近乎 “裸奔” 的展示密度,放在两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过去两年,歼 - 35 的信息像被裹在迷雾里。试飞照片总带着云层模糊边缘,训练画面的像素永远停留在 “能看清轮廓” 的程度。这种刻意的模糊,既是军工研发的保密惯性,更是技术未到临界点的隐忍 ,任何一款新型装备,在性能未完全固化前,过度曝光等于暴露短板。 但现在,6 架同框的压迫感,直接撕碎了 “产能不足” 的猜测。同一厂区内,成品与待装机型的梯次排列,说明生产线已形成稳定的脉动节奏。那些机身蒙皮的拼接精度、航电舱盖的密封工艺,都在诉说同一个事实:这不是需要小心翼翼呵护的试验品,而是能批量交付部队的实战装备。 状态差异里藏着更耐人寻味的信号。完成涂装的机型,尾翼的军徽已经固化,这是通过最终验收的显性标志;未涂装的机体上,临时电缆的标签还没撕掉,却能看到弹射挂钩的磨损痕迹, 显然已经过地面弹射测试。这种 “既有可立即部署的战备机,又有持续下线的储备机” 的布局,指向的是作战部队开始接收装备的实质进程。 歼 - 35 从设计图纸上站起来的那一刻,就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轨道绑在了一起。福建舰的弹射滑块每一次精准复位,都在等歼 - 35 的起落架与之咬合。这次曝光的数量,实际上是在公示:中国海军的 “隐身舰载机 + 电磁弹射” 组合,已经越过 “实验室对接” 阶段,进入 “战术协同” 的新层级。 美军在亚太的空中霸权,从来不是靠航母数量堆出来的,而是 F-35C 形成的技术代差护城河。这款战机的隐身涂层、数据链系统,让美军航母战斗群能在千里之外划定 “禁飞区”。但歼 - 35 机翼下的导弹挂架间距,明摆着适配射程超 200 公里的霹雳 - 15;机头雷达罩的倾斜角度,暗示有源相控阵的探测范围足以覆盖 F-35C 的作战半径。这种针对性设计,正在瓦解美军的技术垄断。 更值得玩味的是曝光时机。美军刚在南海演练完 “分布式海上作战”,把舰艇撒成星状防御阵型,想避开反舰弹道导弹的打击。而 6 架歼 - 35 的集体亮相,等于把破解方案晾在明处:隐身战机可以利用雷达反射面积小的优势,钻过舰艇之间的防御缝隙,引导反舰导弹实施精准打击。这种 “以隐破散” 的战术,必须建立在量产基础上 ,当一两架战机打不穿分布式防御, but 一个中队的歼 - 35 就能撕开缺口。 美军近年在西太平洋的军演,科目悄悄变了。以前总练 “舰载机突击内陆目标”,现在频繁加练 “舰艇防空反导协同”。这种从 “攻” 到 “守” 的转向,本质是对歼 - 35 形成规模战力的应激反应。当中国海军能在远洋部署隐身舰载机,美军航母的安全距离就得往后退 —— 这不是简单的装备对抗,而是区域控制权的重新划分。 这次媒体镜头的大胆,其实是一次无声的战略宣告。歼 - 35 的批量出现,标志着中国海军不仅能 “走出去”,还能在远海构建起自己的空中保护伞。当福建舰带着歼 - 35 开始远洋训练,美军在亚太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空中霸权,终将迎来真正的挑战者。这一天不会突然到来,但 6 架战机同框的画面,已经把倒计时的数字亮了出来。 信息来源:7 月 8 日沈飞厂房中 6 架歼 - 35 是由央视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报道的1。 当日,《朝闻天下》播出了歼 - 15T 舰载机的专题报道,央视记者走进沈飞厂房进行拍摄,画面中意外出现了 6 架歼 - 35 战斗机2。这 6 架歼 - 35 吸引了大量关注,引发了外界对于歼 - 35 量产进度和中国海军航母战斗力提升的热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