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
3月13日,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现实与她的预期大相径庭。
她原本以为在中国也能像在德国一样,不工作就能拿到生活补贴,但现实却让她大失所望。
在中国,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政府提供的援助仅限于紧急情况下的短期帮助,比如临时住宿和紧急医疗,长期的生活保障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位女士在中国的生活并不顺利,语言不通、技能不对口让她找工作变得异常困难。
她曾经投过简历,但大部分单位更倾向于招聘本地人或持有长期工作签证的外籍员工。
她开始意识到,单纯依靠政府的补助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工作来维持生计。
她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无奈,视频里她表示在德国,每个月都能拿到一些生活补贴,而在中国,想要有收入,就得工作。
她希望得到网友们的建议,甚至请求帮助。
视频发布后,网友们反应不一,有人表示同情,觉得她的生活很困难;也有人提醒她,生活不能总是依赖别人的补助,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
中国的难民与西欧国家确实不同,不仅仅是因为资源有限,更因为它考虑到社会稳定和民生。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公民,政府在为外来人员提供帮助时,通常只会限于应急阶段,提供短期帮助。
在中国,除了某些特殊情况,难民几乎无法依靠政府长期生活保障。
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时,都面临着同样的现实问题:没有工作身份就没有社会保障,无法依赖政府补助,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强调自立更生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背景下,外来人员如果无法找到工作,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艰难。
中国社会并不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为难民提供全面的福利保障,而是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去实现自我价值,这一点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外来人员来说,都是共同的原则。
这位女士的经历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质疑她为何能以难民身份顺利入境中国,毕竟中国并没有设立大规模接收难民的,大部分外籍人员需要通过正规的签证流程才能入境。
她显然意识到,非法工作是违法的,因此她并没有尝试走灰色地带,而是老老实实遵守规定。
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外来人员的生活更多依赖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政府的福利。
如果外来人员不能适应这种文化,他们就很难融入中国社会。
那么,你认为在中国,外来人员应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呢?